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上传时间:2007-05-14  浏览量:2760

近些年来,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话题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学校文化建设成为热门话题决不是偶然的,它既是当前全社会对文化建设高度关注的基本取向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必然,是学校竞争与发展的一个新的平台,是学校发展实现新的飞跃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突破口。这次借做毕业论文的机会,谈些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粗浅认识。


1、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文化就哲学上说是“标志人解决自身同环境的矛盾的努力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的概念。”文化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层次:①人作为创造主体是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最终达到实在的自由。从这个角度说,全部历史活动及其成果都纳入文化的视野。②文化要揭示的就是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人的本质力量如何形成、发展、传递、发挥。③文化的本质功能是主体人的扩大再生产。是人的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展。④文化的最高价值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按照现在一般的文化结构层次的分析,文化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物质层面的文化和制度层面的文化三个层次。基于对文化的上述认知,笔者认为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领域的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在本质上是体现着文化的本性,它同样可分为三个层次:

1.1学校文化的物质层面

这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层次,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硬件。主要包括校园、校舍布局设计、绿化景观、教学设施、娱乐场所、图书馆的建设等,同时还包括外显的学校活动形式,比如各种文体活动、竞赛、比赛等等。这些物质化的东西,是学校活动的主体人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解决与客观对象的矛盾所形成的。它成为学校文化的外壳,也是学校文化的“内核”载体。在校的师生不仅是这种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改造者,而且是这种物质文化的享受者,他们在特定的物质环境中得以陶冶。物质层面的文化可以让人们以感觉的形式来感受其中蕴涵的学校风格和文化内含。

1.2学校文化的制度层面

制度是指群体内部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成员之间,就协调分工达成均衡的、可预期的、规范的行为模式。制度结构的基本共性包括⑴观念、思想;⑵规则;⑶组织;⑷设备;学校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学校在是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包括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守则、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它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是维系学校整体运行,保持正常秩序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那么必然会造成学校系统的混乱,也就难以承担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不可能的。

1.3学校文化的精神层面

学校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学校文化的深层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学校内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学校的愿景、治学态度和各种思想意识,表现为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风气、校园人的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可以为会师生员工提供一种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让学校的所有成员感受到健康、向上、积极的精神文化,在此基础上受到学校文化的深刻熏陶、影响和教育。在这样深层次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潜移默化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助于师生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优良的个性品格的培育。

2、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实践及认识存在误区

从总体上看学校文化建设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制约,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着不平衡性,大部分乡镇学校主要在于考虑自身的生存,而无暇顾忌高层次的学校文化建设。如我县就教育资源配置看,城区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投入较多,政策也相对倾斜,教育资源配置也比较优先,所以近几年城区各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条件改善明显。相比之下,农村学校由于投入有限,学校经费紧缺,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转,根本无法改善和发展。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也越来越明显,城乡学校之间的整体差距越来越大。近三年来,每年都组织对教师进行考试、考核,将一些优秀教师调入城区学校或一些离城近、教育质量好、待遇高的学校。每年都有30多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向待遇相对较好的城镇学校。在这同时,还不断有民办、私立学校以高年薪、低工作量的条件到农村乡镇中小学来挖走人才。这样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如我县一个乡的小学教师中,就存在老教师偏多、本地教师多(全乡77名小学教师只有7名是外乡镇的,连10%都不到)、年轻教师偏少(30岁以下年轻教师只有15人,仅占18.2%)的现状,更令人难以想象得是长达5年时间内,没有进过一个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后备人才极度缺乏。其次,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加上对教育产业化的片面理解,直接导致着学校的价值取向市场化,严重阻碍着学校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基本办学价值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在扮演着一个经济利益的竞争者的角色。比如当前学校各种不规范的收费和任意扩大班级的规模,无不打上这一烙印。

在这样的基本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人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热衷于一些所谓学校精神的词谓称呼提炼,而忽视与管理的结合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深受社会上其它领域的所谓文化建设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企业文化的影响,把学校的文化建设孤立的看成塑造学校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的塑造简单的看成一些词谓称呼的使用上,使学校文化建设脱离了学校管理。实际上学校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内涵。应该是在学校发展和对学校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探索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依据的教育理念及所确定的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来体现这些理念和价值观,以此把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含和管理结合起来。

2.2学校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化

在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相当多的学校只是简单的把一些社会文化观点在学校管理中应用。恰恰忽视了文化的鲜明个性特征,致使学校文化建设趋于类同。我以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在一些形式上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内涵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独创性地将社会文化理论与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相融合的产物。它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学校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学校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每一个学校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从事自己的学校文化建设,而不是将社会文化中的某一学说在学校管理中的简单应用。

2.3重表层轻内涵

当今的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浮躁的心理,这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也得到反映。相当多的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热衷于搞各种活动,热衷于搞形象设计。这样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就给人们形成这么一种价值导向,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在于建设漂亮的校舍。于是各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就相互攀比一些外在的表层表现,而忽视了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含义。前面的基本认识上已经谈到学校文化最核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内容,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层面的特色,那么即使拥有最漂亮的校舍也只不过是徒有虚表。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现状,我以为以下两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3.1在认知上要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和连接的过程,它不是什么一时一刻的观念冲动,任何一所名校的学校文化都有一个积淀过程,可以说这种积淀过程越长,积淀内容越丰富,那么这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也就越深厚。所以在当前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十分关注学校文化的积淀性。

3.1.1培育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积淀的基点

办学的理念既是一个学校对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提升,也是对学校今后发展趋势的一种引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吸收与时代发展相统一的新内容。在文化的三个层次上看理念的内容是深层次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是学校文化积淀的基点。没有主体办学理念,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核心。所以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理应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来保持自己的办学理念连续性,切忌办学理念由于校长的变换而改变,朝三暮四的是不可能有学校文化核心的形成。

三门县亭旁实验小学是台州首轮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真正使“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带着这些问题,该校继《农村小班化语数教学环节研究》后,又着手进行《农村小学“师带生”实施差异教育的研究》。并以该课题为抓手,贯穿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办校整体水平,形成办校特色,也就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文化核心。?

3.1.2把办学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实践行为是学校文化积淀的基本途径

文化的积淀不是一些观念的叠加,他是人们行为的构筑。任何一种办学理念或工作思路需要行为来展现。所以学校的办学理念要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来体现出来,具体的各个教育环节都要和学校理念相一致,并且通过必要的规则来保证所有的行为不违背理念的实施,在不断的实践中及时筛选、概括和提炼其中的合理内容,使之上升到文化层面,以此来完成学校文化的积淀。除了切实的实践之外并无其它途径。

三门县泗淋中心小学,根据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针对农村小学骨干教师流出量大,造成学校缺乏实施新课程引路人的情况。制定《农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方略。使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好比韭菜生长一样,割一批长一批。不管教师怎样的外流,补充的教师在该校的环境下都能尽快的成长,几年来该校在这一机制的有效的运作下,全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又就得到更快的发展。

3.1.3创新是学校文化积淀过程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

学校文化的积淀不是对一些固有的文化因素进行僵化式累加,而是在于对学校文化不断的补充具有活力的因素,而创新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要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它是受到区域文化、教育行政文化和时代文化三方面的影响,现有社会的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大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要不断吸收和利用这样的文化环境,并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变革和创新,使学校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城关中学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让学生走出教课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提出《本土资源与初中相关学科整合的研究》,利用本县的亭旁起义纪念地、蛇蟠旅游地、健跳核电基地、罗适墓等数十项本土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取得较好效果。该校利用本土环境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3.1.4校长是学校文化积淀的关键

在现有的体制下,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所有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一般的一个学校的工作思路总是由校长首先提出的,他的个人行为对所有的师生员工起着示范的作用。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时期过程,而校长流动是经常的,所以校长的培养与选拔直接影响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如果今天这位校长这样做,明天那位校长不承认,割断学校历史,学校文化的积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3.2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环节。

3.2.1学校领导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就如我县的浙江重点中学——三门中学,十分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他们在完成了学校的硬件建设,使三门中学具有一流学校的校舍和教学设备,在此基础上,积极挖掘三门中学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把学校建设上升到生态学校建设的高度,现在已经完成了国家重点课题《生态学校建设》的研究,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作为我县学校的龙头,为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作出了榜样,其他的学校也因地制宜的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在一些财力不足的条件下,可以先行学校的一些基本理念的建设,如开展现代教育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大讨论,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明确办学思想,使先进的办学思想不断转变为教师的共同追求。

3.2.2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学校内部各个环节的文化建设

首先是制度文化建设。以民主、平等、公正的原则来重新考察现有的规章制度,完善校内的各种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推行校务公开,向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使学校管理制度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

其次重视教学改革,注重教研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教研成果作为教学的基础,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及时总结教育工作的经验,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个案,培育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如三门县珠岙中学,为了改变教研活动“走过场、低效率”的状况,2002年《以主题发言为中心的语文教研活动模式研究》获得成功,该成果推广到其他学科,从本校推广到全县各中学,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教研文化。

再次加强班级建设,努力营造班级文化。开展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以举行主题班会为主要形式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制定班级活动公约,强调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创造良好的班风。

第四注重校园建设。校园建设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学校的环境不仅要提供学生学习的条件,而且更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隐性课程。所以校园要追求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和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效应,让校内的“一草一木”都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开拓进取,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约束不良习气;集绿化、美化、育人为一体,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

3.2.3.培育终身学习理念,打造学习型组织建设

求知读书是学校的基本特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学校更应该注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在教师队伍中要积极培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的意义。以制度化的形式保证教师能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提倡教师在生活中、交往中和工作中进行学习。倡导教师之间通过问题研究、观点争论,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的组织。

珠岙中学,在校教研活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的基础,2005年因势利导,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出《构建农村初中学习型学校的实践研究》,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更是把学校文化的内隐层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但又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建设一所现代化的一流学校就离不开学校文化建设,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努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