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渗透奥尔夫思想,调整课堂教学环节比例

上传时间:2007-05-14  浏览量:2764

奥尔夫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县的音乐教学领域中,尚属新兴的教学方法。不过许多人对此不太陌生——刊物上时有报道该套教学方法。有些人甚至现“买”现用——照搬。90年我在富阳地区接受了“奥尔夫教学思想”的短期培训,当时不很理解,奥尔夫认为音乐进一步发展的出路,只有向原始回归,与语言、动作、舞蹈和舞台表现结合起来,即把音乐、语言、动作、舞蹈等诸种因素协同起来,那么整堂音乐岂不也不允许。这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有些教师被该套教学所产生的热闹场面弄得摇头不已。无疑产生了这么一问题:奥尔夫教学本身有无问题?这不可能,它毕竟是目前国际流行的三大音乐教学流派之一。对此,笔者在接授与非接受之间排徊了一阵子。

大家知道,奥尔夫教学方法不是一种很快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与老师一起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们长时间坐着不动,就不符合“奥尔夫”精神,并且它注重的不是教学结果而是教学过程。这些都是在接受该套方法之前所需的解决问题。

90年度第一学期,笔者执教一批新生,进行奥尔夫教学尝试。开始几节课,因为学生生性好动,奥尔夫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求之不得,加上当时本人经验不足,效果适得其反。在执教《闪烁的小星》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有关的节奏拍击练习:×××│×××│×××│×-│先用拍手、跺腿,然后是站起来随节奏走、跑、哎呦!可不得了:学生一股劲地蹦啊!有些甚至做起武打动作,弄得收也收不住,这么一闹一收,等于新歌教学时,时间所剩无几……严重的本末倒置,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在试教《其多列》时,笔者将教学顺序适当地调整一下:先是15分钟的新歌教学,然后是歌曲的即兴节奏演奏和发挥。动用了木琴、木鱼等打击乐器对歌曲进行即兴发展,结果在第二教时复习该歌曲,75%的学生不能准确背唱。这完全说明学生当时仅仅是抱着闹、玩的兴趣来学习,而主要的任务却未完成。笔者分析了上述二节课失败原因:一、为节奏而节奏,缺乏趣味性;二、传统的教学时间分配对奥尔夫教学不够用;三、教学环节死板。为此,笔者作出一个设想:能否将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内部环节比例作适当的调整,然后渗透有关的奥尔夫教学思想,两者互相兼容,互相补充,岂不更好?在试教德国歌曲《赛船》时,笔者对教学环节作了如下的时间调整:(这是一首两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歌曲,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假日里出去游玩、赛船的情景、教育小朋友之间要齐心协力、互相团结才能达到胜利和目的)。

一、组织教学(5分)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和坐势。

二、基本练习(20分)

(这是第一教时重要环节,涉及的内容较多,故时间充足一些)。

A、节奏卡农拍击(二部卡农)

拍掌

跺脚

先将学生分二组拍击,一组拍掌,另一组跺脚,然后协同拍击,体会拍掌与跺脚的节奏的不同,同时渗透适当的教育:如果大家不统一按要求拍击,那就会乱奏,奏出来的节奏就不好听。做任何事也一样,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达到胜利和目的,结果学生兴趣极高,配合默契。

B、综合练习

师:假日里,我们外出去游玩,大家坐在小船上(老师带领学生坐在地上双手抱着膝)船儿随着波浪摇晃,我们晃呀、摇呀(双脚落地,以屁股为支点,全身向后左右自由晃动)这时风比较小,我们边摇边鼓励(按节奏做摇船动作,同时发出“嗨嘬”声,此时渗透了节奏练习和律动)。现在风刮大了(要求按                  力度要求发出“hu”音——模仿风声,渗透发声练习)小船摇得厉害了(身体动的幅度加大),我们在加油呀,否则就会翻船的(全体同学加紧摇船,“嗨嘬”声加紧,教育学克服困难,争取胜利)后来,风又小了,我们轻松了,我们胜利了。这条练习看起来很乱,实际上以游玩的形式渗透了多种练习,带领学生以极高的兴趣完成了发声、节奏、律动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比传统的单项分开练习显得有趣、灵活,并且顺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笔者认为这样练习既不失传统风味,又符合奥尔夫的教学理论,学生能积极参与,在不自觉中接受了教育。

三、复习旧歌(5)分

安排5分钟的复习环节,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与传统的方法一样。

四、导入新课(10分)

a、先出示一张幻灯片(上画小朋友赛船的情景)引出课题——《赛船》,然后边放范唱边让生观察红幻灯带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b、按节奏读歌词《加以适当的律动,让生自由发挥》

c、轻填歌词

让学跟琴轻填歌词几遍。

d、指优纠缺

对个别毛病适当地点一下,第一教时不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掌握新歌,只要了解个大概就行了。

五、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综上所述,笔者在该节课的时间安排上采用了5-20-5-10的分配方法,而且以节奏贯穿整堂课,渗透必在思想教育,同时将新歌教学当作第二教时的预习环节。许多人对此不太理解:该堂课的设计上是否不太合理,侧重点放到了律动和节奏上,而新歌教学仅仅用了10分钟时间,那不是一反常规吗? 笔者却认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音乐课确实倾向于“唱歌”新歌教学这一环节扣得很牢,精力也用得最多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的潜在本能的发掘,在基本练习环节上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参与学习活动——认为枯燥,而单靠一堂课20分钟的新歌教学,并不一定能达到预定的目的要求,有些学生在新课后的课前唱中唱出了不太准确,且又不熟悉的半成品新歌,让人哭笑不得。所以我认为将新歌教学侧重到第二教时,让生在第一教时初步接触新歌,了解大概却不熟悉(犹如预习环节)待到第二教时再加以发展。这样效果更佳,所以我在《赛船》的第二教时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一、组织教学(5分)

(略)

二、基本练习(5分)

简单的节奏拍击训练。

三、复习旧歌(15分)

重点复习第一教时的新歌《赛船》,学生有了上一教时的初步现象,那么此时的配合就很自觉(因为有点会唱,兴趣就高)而且接受效果很佳、很快,并能当堂背新唱,然后进行必要的感情启发和思想教育。

师:这首歌唱出了一群小朋友在假日里赛船的情景,当我们大家一起参加比赛摇船时,互相之间怎样才能达到胜利啊?

生:要互相团结,齐心协力。

师:这首歌哪些地方要唱得有力?哪些地方要唱得轻快?为什么?

生:(略)

四、歌曲发展(15分)

老师发给一些学生打击乐器如:铝板琴、木鱼、双响筒等,让他跟着歌曲自由地加入打击乐,没有乐器的小朋友随着歌曲即兴发挥动作(律动)将这首歌曲送到高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

五、小结、布置作业。

简单几节课的试教,笔者发现90%的学生在节奏拍击上更加准确,而且能牢固地背唱新唱,那种唱一首忘一首词的现象几乎不复存在。而且学生能自觉地提出问题,创造节奏、模仿节奏(如根据生活中出现的声音创编一些生活节奏)对原先他们厌烦的理论性知识也能愉快主动地接受,用节奏把音乐、舞蹈、语言联系到了一起。在每一次节奏训练的开始都很简单,其内容大都与该歌的主要教学内容相一致,作为其后教学内容的前引,但又不是“节奏第一”。节奏训练方法很多:有声势训练、打击乐器训练、肢体活动、游戏等多种渠道。

奥尔夫说过: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笔者想只是学生能乐意接受教育,参与教育,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作者到参与音乐中去,教学就是成功的。许多传统的教育方法都侧重于教学的结果,而奥尔夫却注重于教学过程。学生怎么做不太重要,关键在于他们如何主动去做,如何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笔者在渗透奥尔夫教学思想的原则上调整了传统教学内部环节及时间分配。通过试教,效果良好。随着时间的发展,经过实践的检验,这套方法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