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习俗
上传时间:2011-04-14 浏览量:4719
一、春节。相沿成俗,人们习惯地将农历的正月初一作为春的开始,这样,春节就从正月初一算起。
1、开门炮,从头年廿九日或三十日午夜之后,守岁锣鼓声一停,便有人起早开门打开门炮。炮仗百响烟花,满村满街漫天满地,飞满红色纸花。人们穿新衣、着新鞋、戴新帽。老太太们半夜出门去当地神庙敬头柱香,求一年平安吉祥,孩子们更是起早到门前街坊去捉炮仗头,倒出未烧完的黑药末,堆起燃放。
2、不扫地,留着地上的“红花”,免得把财气扫外面去了。人们不做生活,但家庭主妇都忙于烧茶待客,以红萝卜、红枣、桂圆等做茶泡,放进红糖或白糖,小辈孝敬老人,媳妇孝敬公婆。贫困人家也烧碗热茶敬辛苦劳动一年的丈夫。
3、拜天地,堂前摆上八仙桌,桌上摆设敬天地神爷的供品。用鲜煮大米饭,以请客碗盛满,领上尖角满满的谓之天地饭,馒头糕粽,茶水果子,点香插烛,并在桌前押挂天地马,一种红、绿套色的版画。那些出门躲债的,正月初一回家“算个人了”。
4、早餐吃豆腐粥,把豆腐切成小方块,待米粥快烧糊时,投入一起煮,加少量食盐调味。。
5、小孩子自娱自乐,踢键子、打球、滚铁环等。大人们见面互相道喜问候,谈去年收成,话今年打算,中年吃麦焦,晚上吃猪蹄肉,放“关门炮”,早睡觉。
6、初二开始出门拜岁,新女婿拜丈姆娘为第一站,留宿转天邻居叔伯轮流请子丈,女婿回家给押岁钱,由舅陪着回岁,这边请新妇,同样是叔公伯婆,大姆小婶轮流请饭,请舅回岁又是请舅,给押岁钱回礼问好。其他新朋旧亲相互走动,送礼回礼,礼无大小,皆大欢喜。
7、各种好戏,狮子、打龙、茶灯出门游艺。送帖子、收纸包,遇有同姓请吃酒饭。春节期间,不论拜岁还是吃请,得注意桌上“冷碗”不能吃,如鸡、肉丸、鲜鱼。古有“正月鸡,桌上嬉”之说。便过迟去拜岁,如过了正月初八,会是拜岁过上八,菜汤老酒没得喝;拜岁过十四,带鱼剩根刺了。
二、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也有十三或十四过的。高枧一带都兴十四。元宵节灯为主,有龙灯、茶灯、鼓亭抬阁,满街满巷的各种花灯彩灯,静的、动的、跑的、跳的、滚的,水上的舟灯,天上的飞灯,遇雪天有雪灯。焰花火炮,横空出世如彩虹的,遍地开花似仙境的,真是五彩缤纷,看得人眼花缭乱。家家门前高挂红灯,大开窗门,长夜不熄。谓之接财神。也有请戏班唱戏,热闹非凡。
白天吃麦焦,晚上吃糟羹。这是台州独有,自唐代开始,台州剌史尉迟缭率兵筑台州府城,于这日完工,百姓们为慰劳将士们的辛勤,每户都以自家新酿糟酒,加以肉丁、冬笋、芥菜、牡蛎、虾米等菜肴,用米浸水磨浆做成糟羹。又有以红萝卜、蜜枣、桔饼丝用山粉做成甜糟羹,再撒上花生米。请所在军民同吃。人说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是说十四夜的肚放大胆地盛,吃不坏。家家请吃,儿童们各拿小碗等盛器,手提小灯笼,结队成群挨户品尝,非常有趣。善男信女们前往当境神庙上香并领回红蜡烛“财气”回家供奉。
三、清明。清明为后代子孙祭扫先人祖墓的节日。清明上坟少不了青燕、青麻糍。其原料有采自野外的艾青,糯米青、竹叶青、好青和破絮青,和以四晚六糯米粉,捣成青麻糍,做青燕馅料有咸有甜。上坟,先上现上代直系祖坟,然后上房头众家坟,再上宗族祖坟。扫墓时先在坟头培上新土,插幡或花圈。摆上祭品烧化纸钱,跪拜祈告、讨愿。礼毕,留少量祭品于坟头、水果等分给随行人等,另外分给麻糍、鸭蛋,完了鸣炮回家。有的就近或回家聚餐,吃清明酒。
俗谓清明苦燕,意思是过了清明农民就要落田生产了,谷子出田,春耕生产开始。
四、端午。又叫端阳,吃粽子。吃过端午粽,寒衣远远送。我们这里有端午四日的习俗称呼。在五月初四日,大家用糯米浸湿沥燥后裹以箬竹叶,形状各异,除净糯米外还有赤豆、火腿、蜜枣等咸甜品种。相传端午裹粽是为屈原被流放后在路上没有饭吃,农民们敬仰他的为人,为瞒过解差的眼睛,在田野犁田时故意将粽子放在地里让他拾来吃,又说后来屈原在湖南汨罗江投水,人们便以粽子投入江中飨之。从此开始,是为寻找屈原的舟船衍化出端午龙舟赛的盛事。
端午节家家插菖蒲、桐艾,也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当年黄巢因不满唐王朝统治,举行农民起义,一路上,遇贪官污吏斩杀不贷,但也有错杀无辜的。传言黄巢杀人千千万,让人闻风丧胆。百姓们纷纷逃难。在路上,黄巢发现难民队中,一中年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十来岁孩童,手里拉着个四、五岁小儿在走,好奇,立马询问何故,妇女答道:身上背的孩童,他父母在逃难途中都已死了,已成孤儿,如不予照顾势难受此磨难,地上走的为我亲生,年虽少却还有慈母在旁,料无妨。言词恳切,感动了黄巢,心想,我造反是为百姓,岂料有此。就用马鞭一指前方说,去前村住,只在门上插上菖蒲桐艾可免杀,说完策马前行。该妇于庄上住下,并告知村民遍插菖蒲、桐艾。果然,黄巢兵马经过秋毫无犯。
沿至今日,有人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艾将军骑艾虎手执艾旗招百福;蒲元帅乘蒲龙腰悬蒲剑斩千邪。此为题外文。
端午节,还兴吃雄黄烧酒,并用雄黄烧酒喷洒房屋内外角落。消毒驱邪,小孩子在额角头画个王字,以示煞格,端午节可给姑娘们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她们精心设计制作了香袋送给心上人,让自己心爱的他,收到它时能感觉到其中的爱。有人还用红绿丝线结成彩绳,系在小孩手腕上,名为端午壮,祝孩子们粗壮成长。过去也有结根五色丝绳给自己丈夫做裤带的,走在外面,衣裳襟下,裤带须头外露,很是潇洒呢!
过不几天,就是五月十三弟兄节,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同兴汉室,生死与共。后来相沿成俗,五月十三拜弟兄。到现在结婚时,男子大都是弟兄出面张罗送羹、迎亲、陪郎、送同房等事。
五、七夕。民间流行的就是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重相会的日子。故事是:在一富户家中,有一漂亮的织女和一个癞头的看牛,织女终日织布,不苟言笑,从不在人前笑。是七月七日这天织女洗头,当洗完头时把头向后一甩,一头乌黑漂亮的长发,就亮在了身后的竹杆上。正好此时在她对面的牛郎,也恰好洗完头,他也把头上仅有的一根头发向后一甩,亮在了身后的竹杆上。四目相对,织女觉得好笑,忍不住“格”的笑出声来,牛郎一看见认为是在笑话自己,一生气便追,织女转身便逃,逃呀,追呀,看看快要追上,天上王母娘娘看见一急,拔出头上金簪随手一划成道天河,牛郎过不去,织女回头一看,对面小伙子过去没仔细看,今天看来挺漂亮嘛!芳心相许,但已经晚了。牛郎这时也在想,我莫不是也在爱她么?王母娘娘觉得他们俩已是两心相许,便来个顺水人情,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如今银河两岸还能看到牵牛、织女二星隔河相望的景象,秋夜的晴空,两星旁边,各有:“牛郎眼睛真,牛轭掼到织女脚后跟”。即在织女星座后跟有一个三角形的三颗星象,传说是“牛轭”,“织女眼睛盲,织布梭抛到东海洋”,就是在牛郎星座后面较远处的那个梭形的四颗星象。美丽的传说,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愿望。
民间妇女也兴在七月七日洗头,说能使头发乌黑漂亮,过去没有海飞丝,多用利头桕树叶,煎汁洗。如今演化为中国情人节,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在七夕约会,谈情说爱。
六、七月半、也叫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叫鬼节、斋孤节、兰盆会。祭祖,斋孤,念经做佛事,超渡野外孤魂。阎王爷于七月初一,将一批没有斋请、未投生的孤魂野鬼放出来活动,接爱善男信女们的斋请。但七月十五一过又要被送回教养所。所以,这一天除了斋请,结兰盆会以外,还于当夜举行水灯会,靠近江河湖海的人家,每家制作各色纸船,点上蜡烛请那些孤魂野鬼们上船,放入水中,顺水推舟一路送往阳间投生做人。纸船明烛送君行。
家家糊麦焦,请老太公。
这麦焦,三门人是有节必吃,从正月十四起,二月二、清明、三月三、立夏、四月八、五月五、夏至、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十六、九月九、冬至直到过年。
七、中秋。中秋月圆人也圆,中秋为农历八月十五日,但三门以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吃月饼,通过中秋的月亮,思念远在他乡异域的亲人,寄语月亮祝福远方亲朋,馈赠一份薄礼,体现骨肉亲情。中秋吃月饼,有一个故事,相传元末方国珍农民起义,以月饼为联络工具,在馅里嵌进行动号令,大家约定日时一齐动手消灭元统治者。
八月十六等月华,说的是有人夜里不愿进屋睡觉,睏露天,仰面朝天张着嘴巴,等天上月华水吃,吃了能长生不老。老婆说服不了他,
只得由他。于是等丈夫睡着时,以生鸡蛋打开落进他嘴里,丈夫睡梦中囫囵吞下,觉而醒来,真以为是等到月华了,从此可以长生不老,便高兴地回房安睡了。
八、重阳。九月九日是重阳,深秋时节,秋高气爽,是菊花的节日,酒的节日;是会友的良辰吉日,宜登高远足。九月九,毛甏好做酒。糯谷收了,毛甏红了,这酒味也浓了。秋山红叶老圃黄花,约二三友人登山小酌,重阳美酒菊花香,乘着酒兴谈经论道,能醉则更美。又说九月九,麻糍粘捣臼。尝着新谷丰收的喜悦,商量各种计划,农家乐了。
九、冬至。春播、秋收、冬藏,一年生产已经完成,农民们辛苦一年,现在稻谷进仓,耕牛关栏,请班演戏,庆祝五谷丰登。农家里热气腾腾,糊麦焦,做糯米圆,也叫冬至圆。三门一带大多用细豆煮熟,揉成粉放入红糖,称细豆沙擂在外面。这里也有以甜、咸馅做在里面烫起来吃。人们换上干净衣裳,穿上干净鞋子,去祠堂相戏,所以也有说冬至小过年的。
冬至是民间宗祠祭祖大节,祠堂里张灯结彩,杀猪宰羊,制办物品,冬至日,丑末寅初举行祭祖大典。戏班做落棚寿,向祖宗敬献寿礼。白天长日戏,宴请族上长辈、功名人士。向六十岁以上男性老人、功名人士分猪肉,每位一至四斤不等。
十、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为除夕,人们统称过年。但在过年前却并非等着、闲着。过去习俗是:廿四掸蓬壅,廿五送长工,廿六炒炒豆,廿七送看牛,把用不着了的人都遣送空,自己才杀鸡宰猪谢天地。廿八落亭旁,廿九抹桌扫堂前,三十日好谢年。贫穷人家不但冷清滴笃,有人还要出门去躲债,杨白劳便是,但还是没有躲得过!中等人家,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康家庭。二十忙忙,忙着捣麻糍,做年糕,有人用年糕头给孩子做元宝玩。廿一打糖,廿二起糕做馒头,廿三碎糟糟,该送年纪的要买猪脚交,廿四掸蓬壅搞卫生,接下来是杀鸡,杀猪,一半肉板卖去,自留肚里头什吃,买鱼购物备办过年事。外出打工的一律回家过年。但过去学徒未满三年是不能回家过年的。
三十日一早,先还福,在堂前摆上桌案,供上茶水丰收果实,点香插烛。一炷香燃过之后,放炮仗后收起供品,换上谢年供品谢年。年夜饭酒菜丰盛,有的包饺子吃。晚上吃年糕汤,合家团圆。请祖宗敬神明皆大欢喜,拆压岁,分红包,个个眉开眼笑。贴门神、贴春联火炮烟花,美不胜收。三十夜的鼓声此起彼落,吹唱十番不绝于耳,直到午夜,关门炮响,守岁迎新年。子时未到又有善男修女出门烧香去了。
逢年过节,都不能忘了给灶司爷上供,灶司老爷就坐在镬灶头上的灶山头。当然,一日三餐的菜饭都是他先尝的味,她新收上来吃第一餐的米饭或是麦饼,“尝新”,都得先给他供上。小孩子不能吃灶司爷吃过的东西,吃了快忘记,读书读不进。更不能先吃。如果有小人要赖,大人要先和灶司爷讲好,“小人不识法,先讨一点吃”。灶司爷神龛两边有副对联写道:日日上天奏喜事;时时落地保平安。
所有传统节日,都要请老太公,即在自家中堂,祖宗座前设案,摆上供品,点香插烛,敬酒烧化纸钱。礼多不怪,求老太公们管顾家门吉庆,合家老少平安。
整理者:郑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