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非遗保护

居住类型,建房习俗等

上传时间:2011-04-14  浏览量:4632

居住的朝向、坐落与结构
(1)居住朝向、坐落 农村大都聚族而居,不少村落按宗族组织,一村一族或一村数族, 形成村落,山区偶有单户独屋散处。渔村和人口较多的集镇,聚族现象不十分明显。村落总体大多朝南或东南向阳,村落朝阳背阴,利于采光通风,有“朝南屋,儿孙福”之谚。。村落命名,除按宗姓外,往往依据山名、岙名、溪河、山岭、地势、山形及桥梁、古塔、寺庙等建筑命名,或以当地历史名人和土特产命名。
(2)居住结构 建国前,大多数的住宅以砖石为墙,瓦片盖顶,木头作柱、梁、桁、椽,重檐,称之楼屋。一间楼屋,按鲁班尺计算(1.2鲁班尺折1尺),宽一丈1尺至一丈3尺,高2丈4尺点灯栋。纵深两八尺(即一丈6尺),或两八拖四尺、两八拖六尺。里墙用石头,外墙以砖块砌面的叫假面墙。建屋多坐北朝南,形式多一正两横。五五间,中为中堂,东西各两间,分别为大房与灶间;两横各三间,中间敞堂,左右为上下小房。规模小者一正两横,正三间,横各两间。一般南有照壁,正中开门,亦有开于东或西两小房处。无照壁的称“散道地”。传统住宅格局,富户多取院堂式,前庭后园,环以围墙,入门为庭,升阶为堂,正中为堂屋,两侧为居室,一般不开大窗,称“明厅暗房”。全套屋成正方形,结构严整,有较宽敞的的中堂、道地、台门、弄堂,分左右正间、偎屋、小堂前、上下厢房及台门屋,计几十间。大型的全套屋则屋外套屋,有“三明堂”、“三透九明堂”,雕梁画栋,石阶回廊,柱头升斗,梁柱相连。造型美观,牢固安全。解放后,房屋形式多呈一字横排,前后数行。
居住类型
普通人家,住平房或畚斗式2层楼屋,窗小房暗。贫穷人家以平屋为多,屋顶一般用稻草覆盖,稍宽裕的就用瓦盖。民居以“四合院”(俗称“全居屋”)为多。富户取院堂式,前庭后园,环以围墙。大门外为八字墙,入门为庭,升阶为堂,正中为堂屋。有的中堂前立有磨砖雕刻成纹的屏墙,幽雅可观。中堂两侧为住房。规模大者还有厅堂楼阁,曲庑回廊之类,画柱雕栋均饰以图纹。中堂、横堂内地面铺设方形石板。建房木材用料亦颇讲究,凡大厦高宅,直料取柏树、杉树等,横斜多用松木。墙垣多用“作六砖”砌成,屋内隔间多用木板,房屋构筑大都以栋、柱、桁、椽为支撑骨架。柱下垫磉子石。壁窗或以石条为之,或嵌以镂空的石板花窗,或用砖瓦结成花窗房屋构置历代略有变更。
(1)面杖屋  平房楼房多为三间一体或三间两居头,楼房前后有窗称“双开口”,只前面有的称“畚斗楼”。有的堂屋无楼板,以备红白两事。一般人家都为平屋,砖木结构,房架由柱、梁、桁条、椽构成。屋顶盖瓦片,檐口覆以瓦当。房屋进深以柱计数,有五个立柱的,称五架平屋,七个的称七架平屋。两个檐柱之间为一个开间。一般建筑的间数,都为奇数,有三间、五间、七间。间内分割为前后房。三、五、七间的正房两山各加一弄,面宽小于正间,多作楼梯间。中间一间为堂屋,设大门,作会客或祭祀之用。堂屋左称正房,右称偏房,均为居室。搁栅上面铺有木板,称搁板,其空间称“搁登”,有扶梯或可以随意搬动的木梯上达。搁登一般作为谷仓,或堆放杂物。有些人家在房后附建单披顶的“披屋”,披屋一般作厨房、厕所、畜舍或堆放农具、柴草用房。
(2)“四合院”(俗称“全套屋”)、三透九明堂  旧时官宦、巨商和大地主的住宅,人们统称其为豪门大宅。其建筑占地面积大、布局对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造型端庄、结构严谨,融木、瓦、石等建筑艺术为一体。宅院里有大量表现自然山水和反映传统戏剧故事的木雕、石雕、浮雕,这些雕刻技艺十分精湛,尤其是门楣的镶嵌,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更显示其“门第等次”。房屋的建筑有一进、二进、三进之分,两边为厢房,中间空阔之地称明堂,又称天井,用石板铺地。楼下正中的一间称中堂,作祭祀之用,上挂堂名匾额。中堂两侧为堂房,为主人的书房或会客之所。楼上的房间为内室,楼上正屋与厢房的檐口设有走廊,称“走马楼”。昔有“海游上堂,小坑上黄,邵家串堂”之说,揭示了豪门大宅的非凡气势。三透九明堂的房子往往具备门楼、照壁和马头墙。
门楼  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一般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的匾额,斗框边饰有花卉和蝙蝠、蝴蝶等图案。海游上堂的门楣就显示了这一特征。有些豪门大宅在大门左右各放一对石狮子或一对石鼓。石狮子、石鼓不仅具有装饰美,且有驱祟保安之意。
照壁  又称“照山”、“照墙”,是住宅大门外对着大门作为屏障的墙壁。照壁门面中心有一圆形图案,中书福、寿、喜喜   等吉祥之字,或绘有迎客松、松鹤延年、寿星等图。有些院落内正对大门处还立有一面较小的单独墙壁,叫影壁。按传统风水术的观点,住宅的大门是气口,设置影壁可免斜气直冲,既不封闭,又可保持气畅。
马头墙  我国传统建筑中双坡屋顶的山墙形式,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而呈阶梯形,因其状如马头,故作马头墙。其作用除装饰美外,若失火时,还有防止火焰蔓延之作用,故又称封火墙。
居住禁忌
(水口、方向、造型、色彩、文字、寺庙与村落之配置,住宅中客厅、堂、房尊卑次序、屋顶高低关系,住宅中的大门、正堂、灶、水井等朝向寓意象征或禁忌、古代的神话传说及阴阳五行之说等)
建房俗称“造屋”。旧时人们把建房视为家庭大事,十分重视。建房屋颇多禁忌,动工前要请风水先生察看地基,用罗盘(即八卦盤)择地定址。然后破土动工。房屋择址禁朝正南,须略偏东或偏西,以正南为庙宇大殿朝所向,否则对神不敬,住宅宜朝向微偏,定门向以东为上,称“紫气东来”,是祥瑞和美好的期冀。后墙不能靠河流溪水,认为水从后面流淌,家不发。新屋右侧不能高出或突出于邻居的老屋,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否则左边人家要丧丁破败。建房应单数成间,忌造双数,尤以四间最忌。不论贫富,厕所决不能建在正屋的东西方。与邻家同一山墙的相邻两屋称为连屋搭山,具有节约房墙占地和建筑材料的优点,但借用邻舍山墙而盖的房屋其滴水不能侵入邻舍地界,排水的阴沟也不能在邻舍的地界内修筑,这叫做“借山不借水”。
建屋时,横屋檐不能高于正屋,大门不能与别家大门隔巷相对;弄堂直冲家门,则须门前立一“泰山石敢当”石碑;窗户正对山墙,则窗额挂一“虎头牌”以禳祸。上梁时披红避邪。上梁后梁上挂一只麻袋,内放一只活雄鸡及秤、斗、谷麦等避邪物和祭品,以为“青龙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间建在右边。
建房习俗
选地、选材、选日、动土、立柱、上梁、落成、庆贺、迁居习俗俗等)
民间视建造房屋为人生一件大事,关系到家庭兴旺和子孙昌盛。整个建房过程中,民间有选地、选材、选日、立柱、上梁、落成、庆贺等习俗。
建房大都就地取材,多数木结构。常以泥土垒打成墙,或以块石、卵石砌墙。旧时山乡住屋简朴,以泥土垒打成墙。住房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等。
建房破土动工前,要祭祀土地菩萨,祭祀时放礼炮以示隆重。祭时,一人执香领路,一人用锄头作挖土状,以示动工建宅。开工先挖地槽放石头,打夯定基。垫磉、拼木上梁都要礼待土木师傅。
旧时建屋最重视上梁,盛行一套喜庆、隆重的上梁仪式。上梁吉日选定后,诸亲好友都要送礼庆贺,并且出力帮工。民间造屋,上梁是大喜日子,亲戚朋友均要送礼祝贺,至亲必用庆篮担送菜肴和糯米麻糍,俗称“拔橱”,上梁有祭梁、赞梁之举,时间应择于“月圆”、“涨潮”时辰进行,取合家团圆,钱财如潮水般涌来之意。上梁时如家人生辰时刻与上梁时辰相冲,必须避讳。上梁前必祭神,祭品有“全猪”(即用猪头一只,猪尾一根,意即全猪),俗称“利市”。贴“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之类的对联。对联用黄或绿色纸,切忌用红纸。梁上挂两块红布,曰“披红”。上梁前,作头师傅要唱“上梁歌”,边唱边用酒壶浇酒,从梁头浇到梁尾。接着作头师傅互相打过招呼,便喊“上啊,大吉大利!”用绳子拉梁慢慢上柱端,梁的东端应高于西端而上,因东首为“青龙座”,西首为“白虎座”,白虎要低于青龙。此时鞭炮齐鸣,待正梁敲进榫内,往下抛上梁馒头,此时儿子、媳妇拉着一条红被面,把抛下的馒头接住,示意传宗接代。凡抛到被外的,或有意抛向观望的人群,大家纷纷抢夺,称“抢上梁馒头”,以示庆贺。完工时,还要送礼包(包进钱币的红纸包)、衣裤料、布腰带等给土木师傅,以致谢。上好正梁,接着钉椽子、盖瓦片。至晚,主人家办上梁酒,宴请工匠、亲友,谓之“上梁酒”。
新屋建成,择吉居住,亲戚又要备办酒席前去贺喜,称为“望进住”,建国后,农村竖屋废除了一些旧俗,但上梁、进住,宴请工匠、亲友,仍沿袭不变,近年来“拔橱”、“望进住”的酒席相互攀比,规格日高。。(陈建华 讲述  郑士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