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非遗保护

省遗名录:三门石窗

上传时间:2007-05-15  浏览量:5633

    三门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处三门湾畔。三门石窗雕刻工艺始于南宋,成熟于明、清。简易镂凿的石窗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但雕琢精致、有着丰富人文内涵并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石窗,则发端和成熟于三门,堪称东南沿海“艺术石窗鼻祖”。

  

三门先人大多逐水而居,沿海、临港一带村落棋布。因风盛雨沛,空气湿润,木质构件易受腐蚀,故而民居建筑外墙、房壁下部及庭院多用以石块、石板,同时,以采光、通风为目的,兼具耐用、防盗、防火等功能的石窗也就应运而生。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对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民间建造房屋、庭园,墙体上采用的花雕石窗,与墙面、内室的砖雕、木雕交相辉映,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统一,使建筑极具美感。为此,石窗应用越来越普遍,雕琢技艺也日臻完善。

但是,随着现代建筑业的兴起,传统的石窗技艺正遭淘汰,石窗艺人无以为业,后继乏人。遗存的石窗将受到严重的毁损,抢救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石窗在县内主要分布城乡村落。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海游镇丹峰村、园里村、悬渚村、上黄村;沙柳镇坎头杨村、淡竹岙村、下叶村;亭旁镇邵上村;六敖镇西渡村、小莆村;横渡镇大横渡村等古民居中。县外分布在三门湾环状的宁海、象山两县及临海、天台等周边县市。杭州、宁波、温州、绍兴、上海等地。

我县从事石窗雕琢的能工巧匠代有传人,《三门县志》(1992年)载有清代石雕艺人张宗足(1849年—?)的传记,鼎盛时期能工巧匠数以千计,外出的“细石工”足迹遍布新昌、宁波、温州、福建、江西等地,石窗技艺广为传播,影响遍及甬、临、温、杭及苏、沪、闽等地,天童寺、灵隐寺、普陀寺等诸多名寺古刹也曾大量使用。现存的三门石窗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作品,少数为宋、明代作品。

三门石窗取材于近陆岛屿----蛇蟠,“蛇蟠石”呈粉红色,宜雕宜琢,为石窗制作的上好材料。“蛇蟠石”又为三门石窗的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三门县志》记载:蛇蟠岛上盛产“蛇蟠石”,开采于宋代。石呈粉红、色泽瑰丽、纹路细腻、质地适中,是雕琢石窗的上好材料。“蛇蟠石”量多质佳,海路运输方便,自然繁荣了石窗艺术创作。蛇蟠石采凿久盛不衰,因采石留下千余个奇异的岩洞(俗称石仓),故蛇蟠岛又有“千洞岛”之美称。明末清初天台人朱章程游蛇蟠岛写有《石仓》一诗,描述了采石盛况:“攀磴何须谢氏屐,盘旋恍似陆君舟。门悬云级螺房险,声振沧龙破壁休。”

    

一.基本内容:

1、工艺独特。三门石窗工艺综合体现了浅浮雕、浮雕、深雕、半悬雕、悬雕、透雕等雕刻艺术的多种手法,并结合石材特性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镂挖、起地、刻线、钻眼、打磨技术。制作流程可分为落边、罡墨、打磨、画样、上样、雕刻、镂空、修光等八道工序。制作相关的器具有:锤、斧、錾、钢锲子四大类,还有墨斗、墨尺、角尺等辅助工具。锤子分为四磅、两磅、一磅。斧分跺斧、锯齿斧,亦有轻重之分。錾有瓜子錾、摘錾、寸口錾、劈錾,此外还有各种形状各种用途的小錾、钢锲子(俗称毛蒋)。

落边:就是根据石窗所需的尺寸,利用墨斗和角尺,在石板上画出四条稍宽于所需尺寸的边线,然后用劈錾和尖錾等工具,凿去边缘。

罡墨:就是用墨斗在石板上弹下两条对角线,找出中心点,然后利用墨斗线和两根小木棒,在石板四角测出四处平等的点,再遁着这四个点在四个则面弹上墨线。

撮平面:“撮”是行当术语,意为“凿”。撮平面就是在四则弹有墨线的毛板上,凿去墨线以上的板面,使其四角平整。然后翻过面来,按照所需的厚度,在四则弹上墨线,再次撮平面。石匠称这样的活为”毛平直”。

打磨:利用跺斧、寸口錾、铁铲等工具,在已经过“毛平直”加工的板面上,再次加工,使整个板面更加平整和光滑,以便下一步的打样。

上样: 就是将稍复杂、精细一些的窗花,先在纸上画稿,一式正反两份,将画稿准确对应镜像式粘贴到石板两面。一般所采用的有按图复印和贴物描绘两种。按图复印是:在图纸上喷水,使其潮湿,将氧化铁红均匀地撒在背面,接着将图纸摊在石板的正面,用铅笔按图描绘,这样图案就被复印到石板上:然后再将图纸反面撒上氧化铁红,摊在石板的另一面,重新按图描绘,这样,图案就被复印到石板的正反两面。

贴物描绘的方法是:先将图案制作成模板,然后将其放在石板上,用铅笔贴着边缘画。采取此种方法的,一般都是人物与花鸟。

雕刻、镂空:通常遵循“三先后”工序:1、先雕后透。将留住的花样先雕琢,边雕边镂空;2、先粗后细。先粗雕,去掉镂空部分后再细雕;3、先正后反。先雕正面后雕反面,有小块面浮雕的窗花,则先雕刻浮雕部分。上述雕刻工序显然由石材特有性质所决定,石材比木材坚而脆,且窗花镂空后残留的部分都为线条状,所以较大的雕刻都须在镂空前完成。另须讲究“平”、“实”,石窗雕刻时十分注重石板铺垫,其要旨在于防止制作时震裂。

修光:是最后的一道细加工程序。包括刻画一些较浅的线条,精雕和修整一些细部,主要是图案表面、镂空侧面的磨光。用麻绳或麻团浸水粘沙磨是最讲究的磨光方法,磨后窗花表面光滑细腻。

2、造型多样。石窗造型大都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2,符合造型艺术中被称为最佳黄金分割比律,是数学、艺术和哲理的绝好结合,还有圆形、菱形、

扇形等,使内容和形式和谐协调、舒适悦目。

3、图案丰富。石窗图案变化众多,形象生动。石窗图案分为文字纹、几何纹、铜钱纹、龙凤纹、人物纹、动物纹、花草纹、一根藤纹、八宝纹等九大类。几何纹石窗图案,线条简洁,朴实大方,如“如意风车纹”;人物、动物和花鸟组成的图案形象生动、雕琢精细,如“刘海戏金蟾”、“封侯挂印”;几何形和形象纹结合的图案,使动与静、具象和抽象结成一体,相得益彰、精美绝伦如“马上戏猴”、“四蝠捧寿”等;形象纹与文字相结合,艺术手法独特,寓意深远,如“龙飞”、“凤舞”;几何图案与文字结合,如“魁字图”、“福禄寿”等。一根藤纹样曲折多变,头尾线条交汇一起,如“元宝一根藤”; 花草纹优美舒展,充满生机,如“万世流芳”;八宝纹是儒、道、释标志性物件,如“暗八仙”、 “释家八宝”、“文人八宝”等。

4、寓意深石窗图案注重表意、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人们的意愿、信仰、习俗等以及审美观念。石窗的色泽因呈粉红色,喜庆华贵,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石窗的各种图案都有不同的深远寓意,如龙凤图案,包含着原始图腾崇拜的意念和人们祈求丰收、吉祥等愿望。钱币纹是财富的象征,寓含财源广进、天圆地方之意。蝙蝠为“福”的谐音,追求美好幸福;鹿是“乐”、“禄”的谐音,期望生活快乐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万”的谐音,表示万事如意、万事大吉、一本万利、长命万岁等意念;莲花是“连”的谐音,鱼是“余”和“裕”的谐音,合起来意为连年有余;剑或戟是“吉”的谐音,祈求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祥云象征着吉祥;石榴是多子的美称,“一根藤”象征着子孙连绵不断;“瓶”与“平”同音,在瓶里装有四季花,意为四季平安愉快;装上三支戟,表示平安连升三级。“磬”与“庆”同音,常用来象征好运气;还有“麒麟送子”、“刘海戏蟾”、“双龙戏珠”、“凤穿牡丹”、“蝴蝶百吉”、“梦笔生花”等。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

在制作过程中,石匠艺人首先得按照主人意愿绘制图样。遇有志功名的,便绘一些“状元及第”、“世代封侯”等图样;遇家宅欠安的,便绘一些象征时来运转、家宅平安的图样,如“龙飞凤舞”、“丹凤朝阳”等;遇家有高寿的便绘一些“东方朔偷桃”、“麻姑献寿”、“松鹤长春”等。这些石窗,是三门石窗手工技艺的代表作。

 

二.基本特征

1、历史的悠久性。三门石窗技艺始起于宋代,成熟于明、清。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对东南沿海的政治、经济、文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这里的建筑保留了原有粗犷豪放、简朴实用的特点,又融入了江南园林精巧细致的风格,注重装饰之华丽,雕镂之精美,集木雕、砖雕、石雕于一堂,三门石窗就此应运而生。

2、地域的广泛性。三门石窗不仅分布在三门湾沿海一带(三门、象山、宁海),而且向周边地区发展,台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地的建筑中,石雕花窗的使用十分广泛。据《三门县志》记载,三门石窗曾远销苏沪杭等地,天童寺、灵隐寺、普陀寺等诸多名寺古刹都曾大量使用。

3、工艺的独特性。三门石窗工艺综合体现了浅浮雕、浮雕、深雕、半悬雕、悬雕、透雕等雕刻艺术的多种手法,并结合石材特性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镂挖、起地、刻线、钻眼、打磨技术。制作流程可分为落边、罡墨、打磨、画样、上样、雕刻、镂空、修光等八道工序。

3、内容的丰富性。三门石窗汇集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窗花题材,图案多为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共有文字纹、几何纹、铜钱纹、龙凤纹、人物纹、动物纹、花草纹、一根藤纹、八宝纹等九大类,千姿百态,形象生动。石窗的图案体现了人们的意愿、信仰、习俗及审美观念。

4、文化的多元性。三门石窗还雕琢着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图案中,有反映儒家文化的“梦笔生花”,有反映佛教文化的“八仙传说”,也有反映道家文化的“太极双鱼”…… 儒、道、释三家共存,显示了中国文化特有包容性,让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民间水乳交融,互为贯通,体现了三门湾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主要价值

1、实用价值。三门石窗就地取材,成本较低,且坚固耐用。置于建筑物外墙,不仅具备通风、采光和防火、防盗功能,而且还有装饰美化作用,这些优点为人们所认可。

2、美学价值。三门石窗与木雕、砖雕同时用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与之和谐地结合,从整体上美化了建筑物。三门石窗是文学、美术和建筑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某一建筑的附属物,更是凝聚着历史文化深刻内涵的艺术品。无论是从前还是当代,仍然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3、史学价值。研究三门石窗的技艺,不但可以加深对三门湾地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明清以来沿海地区建筑史的了解,还可以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等课题研究提供历史的佐证。

2004年三门石窗技艺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专业性保护试点项目、2007年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保护名录。三门人民政府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公布了石窗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保护点;建立了石窗艺术长廊;成立了三门石窗艺术研究会;编辑出版了《石窗艺术画册》;举办石窗艺术图片展览,精心打造“三门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