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非遗保护

市遗名录:三门道情

上传时间:2011-04-07  浏览量:4735

    三门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三门湾畔。东濒东海,南邻临海,西枕天台,北接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三门开门见山,举步即海,地理环境优越,民间艺术丰富。山歌、渔歌、田歌等民间音乐盛行,由此孕育出“三门道情”这一艺术之葩。
    三门道情形成于清代,长期以来作为民间艺人谋生的一种手段,根植于农村人民大众之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三门花桥“佝手”师傅(左手残疾)为代表的一些民间艺人,独自或携妻带儿在三门各地走村串户演唱道情,卖艺谋生。每逢渔汛,即到健跳、浦坝等港口的渔船旁唱道情、讨黄鱼。60年代,文化部门把道情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搬上了舞台。至此,三门道情在音乐唱腔、伴奏、表演等诸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三门道情曲调高亢豪放、激越明亮、颇具海洋的大气和高山的灵气,以一人或多人演唱,唱者手击道情筒和竹板,伴以节奏,边击边唱,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演唱内容多为传统故事或新编故事,篇幅有长有短。短小段子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小时,而长篇大书则要唱上几昼夜。三门道情流传于全县各乡镇及周边区域,有小雄道情、亭旁道情、上叶道情等,流传较为普及,曲调大同小异,各具特色。用三门方言演唱,群众语言丰富生动,通俗易懂。表演不受场地限制,在服饰上也极随意。表演形式一般以自敲自唱居多,表演时以唱为主,并根据剧情需要适当穿插表白,以烘托气氛和效果。唱中夹白,似唱非唱,唱腔视故事中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妙趣横生,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于其演出简便、表演活泼、唱腔优美、内容生动,因而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三门道情主要曲目有《黄金满打仙岩》、《施义逃走》、《高郎织绸》等。
    三门道情音乐唱腔颇具特色,曲调丰富,自成一格,特色鲜明。其曲目突出一个“情”字,情节生动、曲折,起伏跌宕。
    三门道情融曲艺、戏曲、音乐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祖先遗留下的宝贵艺术财产,对于研究三门湾地域文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三门道情短小精悍,适合于上山下乡,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具有很好地社会价值。
    文革期间,道情艺术一度终止,1975年以后,文化部门对三门道情艺术进行重新挖掘、整理、创新,创作的《道情新歌》由地区文化局组团到各市县进行巡演。1976年作为台州地区唯一节目参加省曲艺调演,并入选省代表队加工参加杭州国庆游园活动演出。此后,三门道情曲目多次参加县、市各级文艺晚会演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民间艺人以唱道情谋生不复存在。随之,道情的传播范围逐渐缩少,三门道情仅偶尔出现在演出舞台上,传承濒危。2007年非遗普查后,三门道情被列为台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