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稿件来源:三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作者:胡金水 郑有堆 2007-6-27 16:06:05 |
|||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关健。本文以三门县文化队伍建设现状为据,对如何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谈点看法。
一、三门县文化队伍建设的现状
三门位于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全县辖10镇4乡,511个行政村,总人口40余万。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越剧团、影剧院、电影公司、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现有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职工142人。全县14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有文化员29人。农村电影放映队18支,农村职业剧团26个。全县共建有2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195个基层文化俱乐部,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有各种群众业余文化团队300余支。城乡现有文化娱乐、印刷出版、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产业经营场所235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这就使三门县的文化专业、产业、业余、管理等四支文化队伍初步形成,为三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三门文化队伍建设的现状更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1、专业队伍问题较多。三门县文化专业队伍首先表现为人数偏少。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编制数,没有人员增加。乡镇文化站人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有42个编制,至今只有29人在岗专兼职工作。其次年龄偏大。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或更早时候进入文化单位的,近几十年来没有加入新生力量。再次学历偏低。在171人专业文化干部职工中,初中以下的49人,中专或高中的84人,大专学历33人(包括自学函授取得),本科学历仅5人(4人均为函授取得)。20多年来,无全日制大学生分配到文化系统工作,进入队伍的往往是一些照顾性人员或顶班安置人员。第四专业偏少。在编人员中无职称的65人,初级职称的82人,中级职称的23人,高级职称的仅1人。第五结构偏差。专业对口人员紧缺,如图书馆9名工作人员中,仅1人为图书专业。县博物馆7名工作人员中,仅1人为装表专业。县文化馆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的文艺创作人员。乡镇文化站原有编制42人,现今反而减少了只有29人,没有1人是文化专业学校毕业的,也没有一人有职称的。有些乡镇文化干部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专职,有的现今缺岗。
2、产业队伍很不理想。三门县从事文化产业人员虽有2000多人,但这支队伍很不理想。首先是随着文化产业主要分布在县城及集镇的布局,广大农村的文化产业仍然是传统的民间剧团、电影放映队等,没有其他的文化产业,也就没有了其他的文化产业队伍。其次是由于文化产业的低、小、散,这也很难使文化产业队伍形成气候。再次是现有文化产业队伍存在着学历低、专业小、素质差的问题。从业人员中有的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不顾社会效益,违规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发生。有的为了解决就业,具有短期行为,没有对业务精益求精,造成服务不周、技能不高。有的缺乏对市场的预测,盲目投资,经营不善,刚办起来就关闭。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队伍的发展壮大和素质提高。
3、业余队伍残缺不全。三门县业余文化队伍是数量少、规模小、门类单、素质低。全县511个行政村只有建设俱乐部的村才建有文化队伍,有的还是徙有虚名,有的名在册人在外,有的队伍建成,活动没有开展。每支文化队伍大多只有10余人,门类大多是戏剧、音乐和美术,其它艺术门类廖廖无已,由于没有得到学习培训和艺术交流,艺术展演粗劣简陋。
4、管理队伍尚未形成。三门县文化管理队伍仍处以起步阶段,首先是社会公益文化事业中,缺乏一批善管理懂经营的管理人才。文化部门直属的越剧团、影剧院、电影公司等单位也缺乏一批善管理懂经营的管理人才,致使这些单位经营不善、效益不佳。其次是在文化产业队伍中也缺乏一批善管理、懂经营的管理人才,致使文化产业长期存在着低、小、散等问题,很难上档次、上规模。再次是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更是缺乏专职的管理人员。
三门县文化队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文化队伍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认识到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文化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前提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先进生产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人才队伍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切实把文化队伍建设摆在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切实抓好文化队伍建设。要抓好文化队伍建设的前提,必须实行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用人创新
1、理念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首先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创新是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农民是农村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因此,文化创新要以广大农民为出以点和归宿点。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干部队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既是带领群众发展农村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又是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再次要充分认识农村业余文艺爱好者活跃在广大农村,植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一定的文艺知识或技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传承民间艺术骨干力量。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农村文化业余队伍人才,是一项既有战略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工程。还有要充分认识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文化管理水平和产业状况,要着力提高他们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组织辅导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2、思路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实行工作思路创新。首先是要转变重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轻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的思路,要增加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其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人才的使用,轻文化人才培养的思路,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再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产业硬件设施,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思路。要注重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要转变重文化专业人员轻文化管理人才的思路,要注重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3、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其面广量大,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首先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坚决改变一切束服文化发展和文化队伍建设的做法,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和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弊端,其次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既要管好喉舌类,又要搞好公益类,更要搞活经营类。管好喉舌类的关键是配好管好领导班子,由好的领导班子带好队伍。搞好公益类的关键是有个好的机制和好的载体。好的机制的标志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好的载体的标志是文化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引导和吸引广大民众参与文化活动,从而使文化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得到不断强化。搞活经营类的关键是放手发展民营文化机构,利用民营文化机构的活力和创造力,激活文化市场,并形成竞争优势,促使国有、集体文化企业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达到自我发展,从而不断强化文化产业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
4、用人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用人创新。首先是改革用人制度,要打破条条框框,排辈论资,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要不拘一格地跨地域跨系统跨资历地提拔任用有用之才。要不拘一格地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根据相关规定,对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全面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再次是创造起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活人才,用待遇吸引人才,用法律保障人才的良好氛围。再次是鼓励专家学者到乡镇文化站及重点村挂职锻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建立健全县、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数据库,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实施三个保障,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
1、实行人员保障。文化专业队伍担负着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专业队伍健全与否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此,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实行人员数量保障。对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以及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都应有相应的规定。广大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县文化馆专业人员的组织辅导,图书室建设和读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县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组织辅导,文物保护利用也离不县博物馆专业人员的管理指导。因此,对这“三馆”一定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人员,确保专业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广大农村文化的开展更是离不开乡镇文化员的组织辅导。因此,对乡镇文化站应根据乡镇每万人人口数配备1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其次要实行人员质量保障。一个好的文化馆长就能搞好一个县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文化站长就能搞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业务干部就能带出一支有特色文艺队伍。因此,一定要确保专业人员的质量。一要把好文化人员进入关,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二要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把人才培养纳入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有目标的培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撑设立若干个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得以实施。三要尊重艺术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对每一类艺术人才针对其特殊性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造就。四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在职文化干部积极报考脱产学习、函授培训等学历教育或业务深造,并在提高学历的基础上,着力做好职称评定工作,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快速提升。
2、实行待遇保障。首先要保障政治待遇。文化系统的政治待遇历来受到忽视。如三门县文化系统局级领导从来没有得到提拔重用,股级中层干部也只有1人得到提拔,因此,文化系统的各级干部该提拔重用也应提拔重用。从历届“三个代表”名额来看也要引起注重,如三门县文化体育两局合并时也只有一名县党代会党代表和县政协委员若干名,没有县人大代表。因此,既要增加党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名额,也应安排人大代表的名额。其次要保障物质待遇。如三门县文化队伍待遇较低,乡镇文化员尤为突出, 13人工资94年本应解决的拖到2005年落实解决,大大影响了文化队伍的稳定性和乡镇文化员工作的积极性。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奖金福利大大低于其它系统,乡镇文化员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至今还没有落实。基层文化工作者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任务重、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从而造成人才跳糟、外流情况较为严重。为了确保文化专业队伍的稳定性,进一步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设法,切实改善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生活福利待遇。
3、实行业务保障
为了确保文化专业人员能从事专业工作,就必须实行业务保障。首先是要确保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有事可做不要让他们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专业才能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是各乡镇要正确处理乡镇文化员开展文化工作和各项行政工作的关系,给文化干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文化业务工作,广泛开展文化活动,拓展文化事业。再次是加强业务培训学习交流展示等活动,促进文化专业人才策划、创新、辅导等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三大力度,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
1、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队伍形成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首先是在制定和落实产业规划时,一定要将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总体规划之中,一定要使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规划中得到体现,一定要把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朝阳产业和优势产业来抓。同时,要制定和落实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在规则引导下,促进文化产业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布局合理、管理有序的快速发展。其次是要制定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要在用地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将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上来。再次是将部分公益事业转化成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产业队伍的发展。
2、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首先是要扶优、扶特,使具有潜在优势和广阔前景的现代优势文化产业得到扶持,使其成为文化产业中优势产业并向广大农村进行辐射。使很有特色和品牌效应的传统文化产业得到扶持,使其成为农村文化产业中的特色品牌,并得到传承和发展。其次是扶强、扶大。对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广阔市场的文化产业要给予扶强、扶大,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市场拓展力,使其向广大农村市场进军。再次是扶小、扶弱。对那些量广面大、低、小、散的弱小文化产业特别是分布在广大农村的弱小文化产业,要进行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达到集约经营。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使文化产业队伍得到强化。
3、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低、专业小、素质差等问题,不但不利于产业队伍的强化,也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首先是要进行常规培训,每年都应举办一次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消防治安、职业道德、文明礼仪等内容的培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其次是每年都应在文化产业各门类之中举行一次专项培训竞赛交流等活动,从而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专项技能。再次是在审批、核准、年检时,要对从业人员在学历、专业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从而提高文化产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实施三个导向,加强文化业余队伍建设
1、开展宏观指导。文化队伍建设根据“重点在专业,难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优势在县城,希望在农村”的客观事实。文化业余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文化业余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级政府必须实行宏观指导。首先是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对广大农村的文化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研究、统一布署、统一考核、促进各地文化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文化业余队伍的建设要有明确的要求,从而强化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其次是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把文化特色村、文化先进村和基层俱乐部村作为典型,抓好文化业余队伍建设,并作为示范予以推广,促进文化业余队伍建设。再次是要在农村文化业余队伍中开展职称评定工作,积极培养农村文化骨干。
2、开展微观辅导。开展微观辅导首先是要搞好业务辅导,要加强文化业余队伍建设,除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各类文化业余队伍外,更要加强对文化业余队伍的培训学习,每年对各个门类的业余队伍都要进行一次专项业务培训、一次专项业务交流、一次专项业务竟赛,不断提高文化业余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对基层培训辅导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对农村业余文化队伍进行培训与指导,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其次是搞好活动辅导。对文化业余队伍除业务辅导外,还要开展文化活动的辅导,包括整个活动方案策划、组织实施、内容辅导、成效评估等,促进文化业余队伍总体素质的提升。
3、开展兴趣引导。首先是文化活动兴趣引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既给文化队伍建设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根据农民群众求乐、求知、求富的要求和愿望,大力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从而达到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的目的。积极引导,培养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激情,使其在劳作之余崇尚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引导人们从不自觉兴趣爱好逐渐形成自觉的学习娱乐兴趣,从而发展壮大业余文化队伍。其次是文化消费兴趣引导。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都起到了变化,从过去的衣食住行为主的物质消费逐步向提高精神消费转变,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提升,社会群体文化消费有待我们正确引导。尤其是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更需要引导,一是文化消费水准滞后于经济发展。二是文化消费结构较为单一。三是文化消费内容还存在着愚昧无知、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等。因此,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既要积极引导人们提高文化消费水准,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更要积极引导人们确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改变人们劳作之余不是搓搓麻将,就是参与低级趣味的色情娱乐活动,引导人们业余时间看书、看报、看戏及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从而要积极引导农村大力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雅俗共赏、民族优秀、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活动。
(四)实施三个依靠,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1、依靠各级领导。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就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党政组织,促进文化管理的行政化。首先是乡镇都有一名党政领导分管文化工作,但在管理职能上不够明确管理也也不够到位。因此,在管理职能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使其管理工作更加到位。在农村两委中应有一名分管文化工作,将文化工作纳入村两委工作议程,使文化管理工作纵向到底。还要依靠工、青、妇、老人协会等基层组织的管理,使文化管理工作横向到边。其次是依靠上级文化主管部门。文化队伍建设涉及队伍建立、业务培训、活动开展等,需要一定的人、财、物作保障。因此,省、市、县各级文化部门不但在人财物上予以支持,更要在工作中督促指导,使基层文化管理更加规范化。
2、依靠行家里手。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专业骨干力量,促进文化管理的专业化。文化队伍的组织建立、活动开展、素质好坏、持久长效,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专业骨干是文化队伍的核心和精华,能带动影响业余队伍的发展。所以,我们抓文化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是依靠业务行家力量。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文化各项业务,不同文化队伍从事不同文化内容项目,外行领导不着边际,往往要走弯路,行家里手管理得心应手。因此,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业,从而不断加强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再次是要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纪人,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3、依靠社会各界。首先是依靠文化热心人。文化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全社会人们的积极参与,开展文化工作也需要社会文化热心人的大力支持。其次是依靠老同志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以及农村的老同志参与文化事业特别基层文化俱乐部的管理。这些老同志有些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工作有经验,遇事敢负责,做事有号召力。因此,我们要依靠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组织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促进文化管理的正常化。
(获台州市“新农村文化理论与实践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