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力度
上传时间:2007-10-18 浏览量:2721
——以台州市三门县的实践为例
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此前的6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党中央专题研究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前,如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提到“两个社会建设”的议事日程。三门是一个欠发达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途径,本文以此为例,谈些个人的思考,以求行家的指点。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其中,认识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组织和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中,我们认为设施是基础、内容是核心、队伍是关键、机制是保障,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才能取得实效。
一.加大扶持力度,利用社会资本,有效整合资源,搞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门全县辖10镇4乡,519个行政村,全县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是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越剧团1个、影剧院3个、乡镇文化站11个、东海文化明珠乡镇2个、 基层文化俱乐部195个。由于历史原因,目前14个乡镇中3个乡镇没有文化站,全县乡镇仅有2个文化站有站舍及活动用房,62.4 %以上的村没有文化室,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近几年来三门经济有所发展,但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却难成正比,理论上虽然强调的是“物质、精神”同时抓,但具体实施的是真正的“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原因是三门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压力很大,加上三门正处于一个山谷形的城市向现代滨海城市的转型期,各种社会事业所需要的经费十分短缺,文化事业经费更为紧张,公共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经费更少。所以我们只能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搞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开拓公共文化服务渠道。
在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努力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政府、部门、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政府应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放宽准入优惠政策,大胆利用市场化运作,采用多元化投资相结合,保障资金投入和拓宽集资渠道。同时要给予民间文化机构正常的保护,鼓励各界对文化事业的捐助,在制度上对捐助给予免税。如三门文化活动中心的工程建设,总投资1600万元,设有小剧场、各类艺术活动室、老年、儿童活动室、展览厅、排练厅、培训中心、歌舞厅以及室外活动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然而当地政府却只投入400万元,为此,文化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力争社会、部门的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支持文化活动中心的工程建设,使工程顺利竣工。目前“中心”公共文化服务运行良好,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公共文化衰微、私性文化发展现象,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两者发展的平衡性。正确处理好互补的关系。
2.有效整合农村现有公共资源,实现“共享、互联、互通”
今年3月份,三门文化馆和县文联组织县内的艺术骨干,开展了“走进新农村”系列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对革命老区亭旁镇各村古宗祠的调查采集工作。经过1个多月的普查,走访了120多个村庄。经过初略考究,最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是宗祠的功能性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祭祀祖先日趋淡化和执行族规家法的功能已无影可寻。宗祠的原有意义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多成了村民集聚休闲、文化娱乐、集合议事的场所。村中的一些重大活动,如婚嫁喜事、庆典仪式等,也放到宗祠里来进行。还有的将宗祠改成学堂,有的在宗祠里办工厂,也有改成村两委的办公室。
由于三门属于相对落后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山区的村庄无力专门建造新房子供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古宗祠在三门极为普遍,几乎布及每个自然村。所以我们在做好宗祠的文化元素挖掘和保护工作的同时,利用宗祠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村级农民文化园、文化活动室、俱乐部,对已经利用古宗祠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我们加以规范、引导,使古宗祠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焕发青春,使传统的宗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娱乐有机结合起来。
政府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加图书资料和农村实用的科技书籍,增添必要的健身休闲器材。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古宗祠,就很容易解决欠发达地区文化活动场地资金的瓶颈制约和农村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使农村公共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
3.政府应加强对县级国办剧团扶持力度,保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完整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相对落后地区现代文化在此地区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但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地方剧团一般来说都相对繁荣。然而,目前县级国办专业剧团由于长期缺乏投入、缺乏管理、缺乏关心、更是缺乏艺术人才的引进,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县级国办剧团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性,但是它们毕竟是公共文化服务大家庭的一员,所以政府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注视其生存和发展,不要轻易鄙弃它们。如三门越剧团曾经是一朵耀眼的鲜花,被誉为“台州文化战线的一面红旗”,红遍浙江,光照上海。但是目前已经处于瘫痪状态,仅靠县财政的一点点事业经费勉强维持剧团人员的最低生活补贴。对于这种状况,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要扶持、关心他们的生存发展。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需求也不断增强,所以“文化下乡”活动更是深入人心。首先,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利用现有剧团的人力资源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同时争取政府支持,县财政要加大投入,给予扶助和发展。再是,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原有的管理机制,让各个岗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拘一格吸收优秀人才。其三,考虑到政府经济的因素,可以实行所有制的改革,允许民间资本和有文化经营能力的人参与,同时可以采用挂靠企业的办法谋求发展。总之,政府要利用各种方法保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完整性,使其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创新理念,增加服务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在城乡二元体制框架下,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严重失衡,造成不良行为滋生。其表现为:一是农村文化生活贫乏 ,文化活动单调乏味,部分村村民只能听听广播、看看电视、搓搓麻将而已。二是文化市场监管、引导乏力,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市场。伦理道德观念蜕变,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三是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四是由于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修庙宇、看阴阳风水盛行,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吸毒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现实,使得我们从事这项工作时会觉得难度更大,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决定了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村民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愿望十分迫切,而现实的农村文化供给机制却难以有效地提供足够有质量的文化产品,对此我们应该根据现有的客观条件,创新理念、因地制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1.不但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乡下”活动在一定程度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她像春天的雨露一飘而过,若大的农村被洒落到的毕竟是少数。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否,关键不在于城市送出的多少,而在于农村内在驱动力的强弱。“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的背后,就是理念由“输血”到“造血”的跨越。“种文化”一方面是由文化等部门组织艺术力量下乡对农民进行辅导,使他们自己了解、掌握文艺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农民变成文艺创作者,有利于创作出更多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节目,反映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节目。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以外部单向输入为主的农村文化发展方式,注重先进文化与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相结合、相对接、相融合,创新农村文化体制和机制,建构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内源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如三门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开展“百场戏剧送农村”,“百家相机摄团圆”、“百副对联送农家”等活动的同时,逐年以200人为期,多次开展了对“乡镇文化员、农村文艺骨干、农村文化管理员”的文艺培训工作,组织文艺专家对他们进行以创作作品为目的地辅导,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
2.开展形式多样的“农家乐”活动。
三门地处东南沿海,海天雄奇、山川神秀,渔耕文化较为丰富。由于三门特定的经济条件,除民俗节日的一些活动外,很难自发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所以政府应该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部门应该努力帮助挖掘、整合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真正激发农村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利用节日、节庆及农闲,组织村民开展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举办“三门中国青蟹节”活动,在全县乡镇举办“抓泥鳅、抓青蟹比赛”、“泥马赛滑”、“抓鱼接力”“划船拉力”、“编制草帽比赛”、“摸鱼比赛”。举办“欢乐蟹乡,和谐乡村”为主题的三门县农民文化节,举行“民间艺术展演”、“民间戏剧大家唱”、“农民书画、摄影比赛”、“民间才艺表演”,举办各类“文艺、科普讲座” 等。使农民真正参与其中、乐于其中。使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丰富多彩。
3.设立文化超市,以菜单式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为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艺术素养。县文化馆在财力拮据状况下,争取政府下拨一点、社会集资一点、自己挤出一点的办法,在文化活动中心开设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宗旨的“文化超市”,设有美术、书法、摄影、戏剧、舞蹈、器乐、声乐、棋牌等8个项目,10多个活动室。组织县内、省内艺术专家免费实行菜单式授课,并采用培训、练习、创作和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群众自愿报名并以艺术门类团队形式活动,所以参与性很广。“文化超市”是个开放的大舞台,是提高自我、展示自我的大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文化部门还将努力把它打造成全市甚至全省的文化品牌。
4. 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工作,使全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内容涉及到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面广、量大,并且又存在和产生在我们的身边,全民都可以参与,并且有责任参与,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的过程,也是公共文化活动过程、实践过程、再创造的过程。今年自从开展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以来,县文化部门一方面把它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项目来抓,另一方面又把它作为公共文化活动来实践。为此,多次举办培训班、讲座,下基层、下农村召开座谈会40余次,听众达二千余人次。同时在全县各地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力争村村落实、全民参与,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取得实效,也使得广大民众在这个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又得到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创新用人机制,增添新鲜血液
三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越剧团、影剧院、电影公司、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现有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职工142人,全县建有11个乡镇文化站,文化员29人。农村电影放映队18支,农村职业剧团26个。全县共建有2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195个基层文化俱乐部,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城乡现有文化娱乐、印刷出版、电子游戏、网吧等文化产业经营场所235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文化专业、产业、业余、管理等四支文化队伍初步形成,为三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三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十分薄弱,农村文化网络难以形成,业余文化队伍匮乏不齐,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认识到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文化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 增强人才选用力度,努力打造一批本土的乡村文化精英
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基层文化机构建设滞后、文化队伍十分薄弱。农村文化站普遍存在着“编制紧、人员少,文化低、业务弱,老人多、新人缺”的现象,如三门县乡镇文化站人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有42个编制,由于待遇、编制等问题,至今只有29人在岗(大多兼职其他工作),一些乡镇甚至无专职文化干部,即使有也多被抽调做其他工作,文化专职干部常常不专职,致使许多文化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一些乡镇虽建立了文化工作机构,但却缺乏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文化干部;有一些乡镇的文化干部虽有一定的专长,但年龄老化,不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所以,增添新鲜血液,充实乡村文化队伍已是迫在眉睫。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此种现象,要创新用人机制、鼓励专业人员加入乡村文化队伍,要打破政策框架,不拘一格选用真才实学的文化人才。 努力打造乡村文化精英队伍。
2. 强化专业队伍,实行能进劣汰机制
三门县文化专业队伍的现状首先表现为人数偏少。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编制数;第二是学历偏低。在171人专业文化干部职工中,初中以下的49人,中专或高中的84人,大专学历33人(包括自学函授取得),本科学历仅5人(4人均为函授取得)。10多年来,无全日制大学生分配到文化系统工作,进入队伍的往往是一些照顾性或顶班安置人员;三是专业偏低。在编人员中无职称的65人,初级职称的82人,中级职称的23人,高级职称的仅1人。专业对口人员紧缺,如图书馆9名工作人员中,仅1人为图书专业。县博物馆7名工作人员中,仅1人为装裱专业。县文化馆多年来缺少专业的文学创作人员。三门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更不能视文化事业单位为铁饭碗,政府应该加大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有效人才聘用制度,打破大锅饭,竞聘上岗,强化专业队伍,完善能进劣汰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文化队伍中形成自觉追求自身素质提高的良好氛围,促进文化工作者的精益求精。
3.努力创建强有力的业余文艺团队
业余文化团队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根基,由于经济瓶颈的制约,三门县业余文化队伍总体是数量少、规模小、门类单、素质低。全县511个行政村只有建设俱乐部的村才建有文化队伍,大多却是徒有虚名,名在册人在外;队伍建成,活动没有开展。每支文化队伍大多只有10余人,门类除了戏剧、音乐和美术外,其它寥寥无几,由于缺乏学习培训和艺术交流,其展演质量粗劣简陋。在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业余文艺团队培养具有不可估量作用,它不但是人才库,更是开展文化活动的生力军,所以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只是凑足人数,更重要的是注重有效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抓好农村文化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团队,创造条件使文化不仅能下乡,而且能住乡,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阵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再是我们要合理地利用民间职业剧团这个文艺团队,结合公共文化的固有特性,使其产生更高的社会效果。
四、提高认识,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它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各级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政府要有效制定实施方案,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
6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在考虑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是无可非议的。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单一的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显然是有失偏颇。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时候,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破除“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把农村的文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框架中来。其次,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及早的制定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地方政府应该采取跨部门的形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领导机构,做好前期的调查走访、摸底排类工作,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为重点,逐步建设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培育内生机制,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建设和谐乡村社会
农村自从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又回归家庭小农生产,公共意识及合作精神极端缺乏。重视和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首先,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基地在农村,主角是农民,这就需要农民积极主动、发自内心地组织与参与。其次要充分利用和合理引导宗族文化的功能,真正实现农民的文化归属感。使广大群众以自己熟悉的文化习俗来培育自身的参与度。第三,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作用,抓好农村文化户培育,打造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最后,要注意发挥农村社会文化类民间组织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现有的村级老人协会和文化俱乐部的活动,让农民有一个公共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交流场所,在活动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品味生活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由于这类活动所需的资金并不大,特别适应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活动开展。
3.公私并举,多方努力,加大投入,形成有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
新农村文化建设一直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这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显得格外的突出。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坚持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公共财政为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保障资金投入和拓宽集资渠道。按照文化产品的三种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投入方式。一是纯公共文化产品,这类文化产品由于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无法提供,由政府财政投入。二是准公共文化产品,绝大多数公共文化产品可以归入这一类,这类文化产品有些虽然在消费上具有私人产品的竞争性,但在技术手段上却难以实现排他性消费的服务和收费,则并采取由政府和民资共同投入的形式。三是私人文化产品,这类文化产品和服务既具有私人消费产品的竞争性,同时在技术手段上可以实现排他性消费的服务和收费,可以直接让渡给民资投入。三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的建成和运行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投入机制中我们还认识到,除了资金资源以外,还要考虑到其他资源的作用。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投入是有限的,它用于对农村文化精英从事农村文化事业进行适当财政补贴、资助各种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开发和研究活动、对一些重大的文化活动采取政府买单。此外更多是吸引人和物的资源投入农村文化服务建设,如扶持民间自办文化团体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利用现有的村级祠堂,添加必要的文化设施作为村民的文化娱乐场所。这对解决资金短缺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4.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保证方案全面贯彻。
有效的监督一是确保对财政的投入资金用到实处,防止以文化建设为由套用公共财政。二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打击腐朽文化。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特别是对提供一些具有私人性质的文化产品的领域,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在考核机制上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评机制,建立与乡镇政府新职能相适应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农村文化独立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内。如我县已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纳入乡镇的考核指标,同样的在“小康生活”和“和谐社会”的两个社会考核指标中分列了文化建设指标内容,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像深圳市一样全面的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关指标建议量化纳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正在起步,探求一条与当地实际相符合的途径是一个重要的任务,简单的套用上级的原则,只能在形式上取得所谓的“政绩”,只有联系当地的实际,走出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之路,才能真正取得成效,这点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获“全国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论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