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艺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需要精神和物质激励机制

上传时间:2007-11-26  浏览量:2740

    在当前这个现代化,信息化社会里,文化食粮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所须臾不可缺少的了。文化工作者作为一支重要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毋须讳言,我们文化工作的现状未尽人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差甚远,与当今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国家为文化事业所提供的事业经费之间还很不协调。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文化体制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阻碍文化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是重要原因。对此,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和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体制的改革更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一些束缚艺术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被冲破,艺术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然而,由于艺术生产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其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因,因而,我们不仅需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为艺术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还应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机制,利用精神和物质激励(例如有的县、市、区对在国家级获奖的文学艺术作品给予重奖)不断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鼓励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精神和物质激励的内容及特点
      所谓的精神和物质激励有这样几个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文化管理部门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的环境影响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艺术追求,成就欲望等等方面,来调动起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从而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是指文化工作者自身思想艺术素质的锻炼和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艺术实践,繁荣文艺创作。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文化组织的管理者要达到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的目的,首先就要能尊重、理解文化工作者的喜怒哀乐,并根据人类心理中普遍存有的上进心,求知欲来运用激励手段,刺激文化工作者的竞争意识,献身精神和创造欲望,从而生产出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精神产品;作为文化工作者本身,要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产品,就需要不断进行思想艺术的修养和煅炼,建立起不断自我激励的良好心态。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管理者运用激励手段刺激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相对于文化工作者自身的良好心态,只是一个外部原因,文化工作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精神,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部动因。因此,文化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二、精神激励的特殊作用,是由艺术生产的特点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是一种具有崇高目的和价值的,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内特殊商品,它的生产是一种自身规律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生产的个体劳动方式和对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劳动者因素创造性要求是主要标志:
     文化生产是以个体劳动方式为主的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在现代社会日益表现为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密切的分工合作,它犹如一台大机器,一个齿轮停止了运转,出现故障,整台机器也将随之停转。而文化生产,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是以“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马克思语)进行的。这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是由脑力劳动的性质决定的。首先是因为人的思维活动只能在自身的头脑中进行,比如文学家写小说,剧作家写剧本,画家创作山水人物画,考古学家鉴赏一件古玩文物,都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受的自然表露,说的是他们自己心里想讲的话,表达的是他们心里的情感,这些都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所以只能采取个体劳动的方式进行。其次,文化艺术表现的是体现着本质的生活现象,而生活现象本身又是那么丰富多彩、光怪离奇、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观察,就会发现它不同的风采,不同的美好,不同的韵味。很难设想,两个文化艺术家能用同一种风格,创造出相同的艺术形象。所以说文化工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思维只能由个人进行。
     文化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对劳动者的生产功能要求不同。物质生产劳动一般讲是通过劳动者运用自己的肢体进行的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不同的是,文化生产劳动首先或主要的并不是依靠劳动者的肢体进行的体力劳动,而是依靠劳动者大脑所进行的思考,是大脑思维进行紧张的运作。另外,物质劳动者除从前人处承继了生产技巧之外,一切必须从头干起,而文化生产不但承继前人的技巧,而且还要承继前人的生产劳动成果。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生产劳动中起决定因素的不是物质因素,而是文化艺术家精神世界诸多因素都要尽可能地与文化艺术生产的需求相结合,只有达到这一要求才能够产生文化艺术珍品。
     文化生产的上述特点告诉我们,文化工作者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其精神活动占极高的比重,也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激情、热情是强烈追求自己的本质力量”,因而,文化生产对其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更加突出的要求。有鉴于此,通过精神物质激励,调动起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这对于促进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当然,促进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较为优越的物质精神,离开物质条件的激励必然会导致艺术生产力水平的退化。另外,促进艺术生产力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文化生产者艺术实践的感召和激励。因此,我们说精神激励是促进艺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事实上促进艺术生产力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结果,任意夸大某种激励因素的作用,而不顾及其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三、不断强化动因,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
     虽然说文化生产者从事文化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他们的信仰,真正的文学艺术家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是终生不渝的信仰和企望达到审美价值高度,他们的精神追求是他们创作热情的源泉。然而作为自然人的文化生产者,在社会活动中,必须会遭以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困难和欲望的缠绕,从而降低创作热情,丧失艺术追求。所以,适时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创作欲望和情绪,引导和调整他们的创作方向和动机,提高和促进他们的创作质量和水平,开发和调动他们的创作能量和潜力,这既是文化组织的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文化工作者自身加强煅炼和修养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的调节,这里笔者就如何运用精神激励来不断强化文化生产者的创作热情,促进文化生产谈几方面的看法:
     (一)是文化组织的管理者在外部运用精神激励手段,即情感力量,来不断唤起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促进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1、是要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出发,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做好文化工作者的思想工作,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启发自觉。
     2、是要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实事求是,提倡“一把钥匙开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注意个性差异、掌握好分寸感,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3、是要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和氛围,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创作自由,要鼓励竞争、鼓励创作,鼓励成功,但也允许失误、允许失败,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使文化工作者心情舒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展示艺术追求,实现艺术抱负。
     (二)、是文化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煅炼和修养,不断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创作热情。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固然需要外部环境的激励和保护,但更需要自己不断激励自己。这里首先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确立时代责任感。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学习党的现行方针、政策,用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大变革的今天;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一面要满腔热情地欢呼、颂扬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蓬勃发展。
     1、要深刻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鞭挞腐朽没落的东西,促使这些丑恶的东西加速消亡;这也就要求文化工作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在艺术生产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应随之变化,与之相适应。
     2、要求文化工作者深入到现实社会的激流和漩涡中去,体验现实生活的呼吸,感受时代的脉搏。人的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定,离不开社会实践。文化工作者也不例外,更何况深入社会生活是搞好艺术创作的基础,不深入生活,就会断送自己的文化艺术事业,因此,要积极投入到伟大的现实变革中去,体会改革者的艰辛和气魄,了解他们的失败与成功,苦恼与欢乐,并努力创作出贴近百姓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产品。
     3、是要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战线的大锅饭分配制度已逐渐打破,逐步建立起以生产创造,艺术产品效益大小进行分配的原则。这会有效地提高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人总是希望在经过努力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奖励,没有适当数量的物质鼓励,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时间一久也难免会逐渐消退。(当前,很多县、市、区恰恰很难做到这一点)话又说回来,文化工作者是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精神产品生产者,有着自身内心的艺术追求和企望,因此要努力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人民为时代生产出优良的精神食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是各种要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人都是有精神的,也就有可以调动起精神的手段,特别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文化生产者,精神力量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对文化生产者施行精神激励,是充分调动起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只有文化工作者的精神力量被调动起来,其他的激励手段才能更加凑效。所以精神、物质激励是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正确运用精神、物质激励是我们各级文化组织的管理者和广大文化生产者的共同任务。特别在当前这个商品经济社会中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