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努力推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上传时间:2007-12-10  浏览量:2555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台州市的情况来看,发达的椒、黄、路和温岭、玉环等地区,在经济实力的大力支撑下,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而欠发达的北面三县,虽然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今后五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本文以三门县为例,就如何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努力推进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以求专家指正。
    一、三门县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
    这几年,三门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但是,面对现实,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县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文化工作趋于弱化,突出地存在着:
    一是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明显滞后。三门县共40万人口,全县14个乡镇仅有1座影剧院,近年来无一新建文化基础设施。14个乡镇文化站除高枧乡和小雄镇有站舍及活动用房外,其余乡镇均是“有站无舍”,至今只有2个乡镇完成“东海明珠”工程的创建,由于历史原因到现在为止还有3个乡镇没有专职文化干部。全县共有516个行政村,经过三年的建设,已建成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190个,尚有64%的村没有文化室。此外,14个乡镇仅有文艺团队45支、网吧25家、电子游戏厅2家、歌厅5家、音像店20家、书店2家。贫乏的文化资源,严重地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三门县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所占比例约为30%左右,这些村镇一般经济基础好,基层领导较重视,交通方便,大多数农民又有一定文化水平。乡镇文化员较齐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较好,经费投入较好,能坚持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二类是一般的,所占比例约为40%,虽然有专职文化员,但经费投入少,没有阵地,活动不正常,只在春节期间才搞一点活动;三类是较差的,所占比例约为30%,这些村镇的经济条件较差,基层领导不重视,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文化站名存实亡,没有经费,常年不开展活动。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相当部分的文化站常年没有或很少有活动经费,而且设备简陋,无法起到辅导、娱乐和活动中心的作用。
    四是农民文化生活单调。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农民文化生活提高不快。主要表现:(1)文化生活消费偏低。(2)文化生活方式单一。(3)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五是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一些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忽视了文化的作用,改专业为兼职。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六是“不良文化”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封建迷信大有抬头蔓延的倾向。以丧事活动为主的封建迷信活动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仅不对封建迷信活动进行制止,反而参与其中。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也又有所抬头,特别是农闲时节,赌博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上的不到位是农村文化工作弱化的思想原因
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思想文化教育认识不到位,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经济工作是实指标,完成不了“交不了帐,发不了奖”,思想教育是虚指标,“软任务”,马虎一点不要紧。
   (二)社会转型是农村文化工作弱化的社会原因
我国农村目前正处在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或者说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很多现象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约束,一些农村的社会秩序混乱,社会问题突现,这不但难以为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也很难保证文化工作正常开展。
   (三)基层政权软化是农村文化工作弱化的政治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权力的收缩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权力真空,政权的软化也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文化工作,在一些地方,文化工作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
    (四)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工作弱化的经济原因
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生产经营和生活空间不断得到拓展,这就在客观上削弱了农村原有的集体组织的功能,导致不易集中开展活动,使面对面地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工作这一最有效果的载体的作用受到削弱,难于较好地发挥宣传教育的“规模效应”。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拜金性以及滋生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由于国际经济交流而带来的资产阶级腐朽文化与价值观念等,无时不在抵消着我们思想文化教育的正面作用。
    (五)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文化工作弱化的自身原因
近年来,在许多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文化工作明显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有的地方,文化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地方的文化工作内容空洞,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有的地方的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单一,方法陈旧,老百姓不感兴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文化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着重应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1)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要把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干部群众,作为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广泛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三港三城”的发展战略和“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以及总体要求和进展情况。(2)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加强对群众遵纪守法和权利义务意识的教育,抓好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的良好氛围。(3)用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农民,用健康的东西吸引农民,教育农民自觉抵制封建主义残余、宗族观念等落后思想意识的影响。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1)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2)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开展读好书、学文化、学技能等活动。(3)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石窗、板龙、古亭台阁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努力使三门的民间艺术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4)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丰富农村电影片源,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5)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6)推动服务“三农”出版物的发行。要多组织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
    (三)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1) 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2)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3)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建立和完善县城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支援农村文化建设。(4)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四、扭转农村文化工作弱化趋势,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党委政府责无旁贷。
    (一)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县、乡(镇)二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落实有关部门责任
党委政府要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综合协调。群众团体要努力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要加强专项监督检查。
    (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获台州市“新农村文化理论与实践征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