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关于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以三门石窗艺术为例

上传时间:2009-02-24  浏览量:2863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经历,不仅造就了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奇迹,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时下各个层面的文化遗产普查如火如荼的展开,但经常会出现普查时轰轰烈烈,普查结束冷冷清清的局面。绝大部分普查的成果,仅仅是编入文册而束之高阁,如何开发和利用挖掘出来庞大的文化资源,则成为一个突出的话题。笔者就三门县石窗艺术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开发利用谈些认识。
    一、三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本概况
    三门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处三门湾畔。文化底蕴浓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三门就有先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较广的县份。上世纪80年代末,在文化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的搜集编纂工作中,我县已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其中民歌收集国家卷9首,收集省卷80多首,民间舞蹈《缠足苦》被省卷收集,民间故事收集省卷9篇,收集市卷31篇。2004年在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中,全县共挖掘整理了62个项目,其中民间表演艺术41个,民间造型艺术21个。全县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藏品2300件,已列入省级保护单位亭旁起义纪念馆1处,县级保护单位健跳古城、千佛楼、龚家宅院等共29处,文保点23处。
    2007年7月开始,在历时一年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普查工作中,全县共查得项目线索5万余条,线索筛选后进入乡镇卷普查项目集成汇编1878项,三门县卷在乡镇卷普查的基础上集成汇编665项。其中民族语言1项(444条)、民间文学287项、民间音乐45项、民间舞蹈18项、戏曲6项、曲艺8项、民间美术30项、民间手工技艺52项、民间杂技3项、生产商贸习俗49项、消费习俗49项、人生礼仪14项、岁时节令16项、民间信仰52项、民间知识4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9项、传统医药42项、其他7项。2007年5月,三门石窗技艺、杨家板龙、高枧古亭抬阁、花桥龙灯和海游六兽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三门石窗艺术开发利用的实践
    在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中,我们本着“加强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选择了“三门石窗艺术”,并把它作为“三门文化品牌”来培育。
    自2000年开始,我们对三门石窗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石窗随着民居条件的改变,正逐步走向消失。为此拍摄了数千张照片,制作了专题电视片、展览图片。对一批存有较多三门石窗的古村落和古民居实施了严格的保护,设立了1个古遗址、5个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点、1个传承基地。收集石窗实物500余件。
    2005年,以政协委员提案的形式建议县政府建立“三门石窗艺术博物馆”。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于2006年着手前期工作。由于受财政投入的制约,一下子很难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在深刻研究三门石窗艺术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及其能够打造为一个文化产品的特性,2007年开始把三门石窗作为文化产业的项目开发。为此,我们同蛇蟠岛国际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多次研究、论证,决定在三门石窗发源地——蛇蟠岛建立三门石窗艺术馆。由蛇蟠岛国际旅游度假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县政府投入100万配套资金,将收集的石窗精品阵列于采石场遗址洞窟内,使天然与人文完美结合。2007年5月石窗艺术馆建成,并接待游客。
    目前,三门石窗已被更多的单位和专家所关注,并吸引了日本客人前来考察。宁波工程学院拟将石窗技艺引入高校教材。而蛇蟠景区的旅游业也得到稳步,从04年营业初的3-4万人次/年,门票收入30来万,到目前近10万人次/年,门票收入250万元。截止08年9月,共接待游客314339人次,门票收入652万元。文化部门从中获得文化资源的使用费近20万元。达到了企业和文化的双赢的局面。
    三、三门石窗艺术开发利用的启示
    在三门石窗艺术成功的开发利用个案中,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启示:
    1、深化区域文化理论研究是做好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
    文化遗产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其先决条件是对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信息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这是文化遗产资源得以合理利用的基础。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区域文化的基础研究,得出三门湾文化区具有 “传承中原农耕文化,宗族意识浓重;追求实际,精神慰籍的多元性;敢于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和谐相处,开放兼容的心理品格;勤于提炼简朴生活,追求高雅的艺术修养”文化秉性的基本结论。而三门石窗艺术比较完整的体现了区域文化的特质。它所表现的高雅与俚俗同在,儒、道、释三家共存,彰显了区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从内容上说“三教”题材皆有涉猎。如儒家的“铁笔犀角窗”、道家的“暗八仙窗”、 释家的“百结如意窗”等。有些窗花题材两教共融其中,如反映道释合一的“文武双全窗”等。同时三门石窗艺术集中表现了区域民俗文化的特点;表现喜庆、吉祥意愿的有“吉祥如意窗”、 “龙飞凤舞窗”;表现符咒式文化理念的有“状元及第窗”、“松鹤长春窗”;表现借物寓意和谐音取义的有 “蝠(福)倒窗”、“世代封侯(猴)窗”等。三门石窗艺术充分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为此我们先后在《人民日报》、《浙江省群众美术理论》、《浙江日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浙江画报》等10多家媒体、辞书发表了三门石窗艺术研究文章25篇及大量的照片。编辑了由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凝固之美——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品读》画册,并获得中国第16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一等奖。并把三门石窗艺术作为我县的一个文化品牌来培育,这一切为三门石窗艺术得到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寻找有效的结合点是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
    在三门石窗艺术合理利用上我们寻找了两个极具可操作性的结合点:一是旅游业。旅游业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个新兴产业,具有极为广阔所发展前景,同时也是一个最能融合文化元素的产业。三门的旅游业发展很晚,目前只能算处于起步阶段,对区域文化的容纳性十分巨大,这为文化遗产资源得以合理利用提供了绝佳的时机,也为文化遗产资源得以合理利用提供了最佳的结合点。二是馆舍选址。三门石窗艺术馆落户在蛇蟠岛,完全是蛇蟠岛的独特品质决定。三门石窗取材于近陆岛屿----蛇蟠,“蛇蟠石”呈粉红色,宜雕宜琢,为石窗制作的上好材料。“蛇蟠石”又为三门石窗的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三门县志》记载:蛇蟠岛上盛产“蛇蟠石”,开采于宋代。石呈粉红、色泽瑰丽、纹路细腻、质地适中,是雕琢石窗的上好材料。蛇蟠石采凿久盛不衰,因采石留下千余个奇异的岩洞(俗称石仓),故蛇蟠岛又有“千洞岛”之美称。正是这样的自然景观使得蛇蟠岛成为我县的第一旅游景观。而现在三门石窗艺术馆落户蛇蟠可谓是“寻祖溯源、落叶归根”,同时,为蛇蟠岛旅游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3、形式多样性是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它的合理利用具有多种途径。我们以为主要有三种形式可以成为有效的途径:
    一是政府主办型: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官办”,最基本形式的就是建立分类或综合博物馆。这种类型,最根本因素的是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力。对一个欠发达区域来说,这个途径的制约性太大。地方政府迫于财政的困窘,一般的很难会投入巨大的资金来承办。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采用这个形式时可以考虑民间资本的进入。我县目前正在考虑新建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主要由民间资本为主,政府要做的仅仅是在用地政策上予以倾斜。
    二是“藏文于民”式。从普查到的文化遗产资源看,相当一部分是民间习俗、信仰等“非正规文化形态”存在的类型。对这类可以还其“草根”的本性,让这些文化资源在民间得以重生。诸如我们在农村宗祠普查中,发现两大值得我们关注突出现象:第一宗祠的功能型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祭祀祖先日趋淡化和执行族规家法的功能已无影可寻。宗祠大多成了村民的集聚休闲、文化娱乐、集合议事的场所。第二宗祠所隐含的文化元素趋于沉陷。不少地方在重修宗祠时,由于缺乏古建筑的知识,致使许多文化元素在重修中失去。有些宗祠中的字牌匾额,其中蕴藉着极其丰富的文史知识,却没有资料记录,只在村民老人的记忆叙说中。为此我们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宗祠现有的资源,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加图书资料和农村实用的科技书籍,增添必要的健身休闲器材,因地制宜建立俱乐部之类的文化活动场所,使古宗祠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焕发青春,使传统的宗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娱乐有机结合起来。其他的诸多民间习俗、交际礼仪、宗教信仰等可以融入现有的各种群众文化节之中。
    三是产业化的途径。这是文化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为理想的状态,也是和现有的市场经济最相通的模式。但也是最为困难的。因为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资源都能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从文化产品的本性来说只有那些“非公益性”的文化产品才具备产业化的秉性,而这点又完全取决于市场的自身,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资本的投向是单一的,无需政府去过多的干涉。在此需要政府层面做的是那些“准公益”文化产品,它是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这需要政府去研究和挖掘。三门石窗艺术馆就是其中的一例。其他的如民间手工技艺可以和现代的工业品产业相结合,风俗和饮食文化的可以和现代的“农家乐”项目相结合。
    总之,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只有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上下功夫,采取多形式的途径,才能取得效果,才能摆脱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史典籍中沉沦的尴尬局面,使得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现代的文化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