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促进城乡文化繁荣

上传时间:2009-06-16  浏览量:3720

——三门县建设特色文化的实践和思考
 
 
    当前,基层文化工作正面临着责大与权小、事多与钱少、任重与能弱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一些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中,因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影响,遇到了不少困惑和难题。如何结合县域实际,发挥优势,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既服务文化大省建设,又对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这是我们宣传战线同志必须认真实践和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三门积极探索走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
    十七大提出,在时代高起点上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三门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起步较晚的欠发达县,但又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沿海县。近年来,我们结合县域特点,在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中国青蟹节为龙头,构建蓝色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门海洋资源丰富,尤其 以三门青蟹闻名省内外。我们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原则,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青蟹节。通过不断创新节庆活动载体,举办“三门湾民间艺术大巡游”、“三门湾文化创作展览活动”、“中国海洋论坛”、“金秋蟹乡渔家乐系列竞赛”、“海鲜灯一条街”、“三门青蟹烹饪大赛”、“青蟹宴”、“蟹乡美食节”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青蟹文化、渔村文化和渔食文化等。从总体作用来说,青蟹节不仅打响了“三门青蟹”品牌,促进三门海洋产业和海洋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三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力地推进了“三港三城”战略的实施,激发了全县人民建设现代化新三门的热情,圆满地实现了产品大推介,项目大推进,城市大变样,环境大优化。实践证明,青蟹节已成为三门人民的欢乐节、致富节、创业节。同时,我县正在加紧开发以蛇蟠岛为重点的滨海旅游资源,目标是把三门打造成长三角有影响力的“游海岛、观海景、品海鲜、住海滨”的滨海旅游观光休闲胜地。
    (二)以“纪念亭旁起义80周年”为契机,弘扬红色文化,打响县域人文品牌。
    1928年5月26日,三门爆发了威震浙东的亭旁起义,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为用革命精神激励教育后人,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共投入60余万元修缮亭旁起义纪念馆,该馆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以“弘扬革命精神,推进创业创新”为主题,以纪念亭旁起义80周年为抓手,又投入了100余万元,积极组织了五大系列纪念活动。一是开展系列纪念仪式,如隆重召开纪念大会,举行烈士铜像揭幕仪式;二是开展系列外宣活动,如在人民网上推出“纪念亭旁起义80周年”专题网页;三是开展“情系红色亭旁”系列关爱活动;四是组织系列文艺创作活动;五是开展“革命精神代代传”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开展,大力弘扬了革命精神,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激发了全县人民的创业创新热情,推动了三门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打响了“浙江红旗第一飘”品牌。
    (三)以农村文化特派员为抓手,活跃农村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为贯彻落实“文化为民、文化惠民”要求,我县以296家农村文化俱乐部为平台,以举办农民文化节和基层各类文艺汇演为动力,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文化特派员”制度。我们通过精心组建“文化特派员”队伍、深入开展“文化惠农”活动、积极构建“联动帮扶”机制等举措,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大力引导专业文化人才以“驻点联村”的方式开展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这一做法,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坤明批示,要求精心培育推广,使之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好载体和好品牌。今年4月份,在全国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上,我县“组建‘文化特派员’队伍,改善基层文化民生”这一做法在会上作交流。
    (四)以“文化超市”为平台,打造机关文化,提升干部生活品质。
    机关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初开始,我县以“健康生活、活力机关”为主题,每年举办一次机关干部文化节,推出“机关干部文化超市”,开设美术、书法、摄影、戏剧、舞蹈、器乐、声乐、棋牌等8个文化活动项目。通过邀请各级艺术专家,免费实行菜单式授课,并采用培训、练习、创作和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了机关干部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交流工作、增进友谊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激发了机关干部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了机关干部的文化素养。
    (五)以《风雅乡贤》为典籍,重塑名人文化,建设县域精神家园。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今年初我县已正式出版《风雅乡贤——三门人物传记》一书。该书共分古近代、现代、当代三大篇,主要以传记形式介绍自东晋以来共67位三门乡贤事迹,且每篇开头均附有这一时期三门简史,共25万字,400余幅图片。编写该书的目的是全面认识三门历史,系统整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三门人文精神。我们以推介此书为契机,正在全县大力组织学习宣传研讨活动,评选三门县历史名人,进一步弘扬三门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学习乡贤名士的优秀品质,激发当代三门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振兴家乡的使命感。
    (六)以“红榜颂道德”为导向,展现平民文化,大力弘扬新风正气。
    从2008年初以来,我县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积极探索基层道德建设新途径,设立“平安家园卫士”、“自强不息楷模”、“公益事业模范”、“爱岗敬业标兵”、“孝老爱亲典范”等8大类型道德红榜奖项,大力开展“红榜颂道德”主题实践活动。该活动通过城乡联动“设红榜”、创新机制“评红榜”、教育引导“学红榜”等系列措施,已在全县511个行政村评出村级道德典型1178名,乡镇级322名,县级56名。我们自下而上深入挖掘和培育表彰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走出了一条依托基层道德典型加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路子,得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鲍洪俊领导的批示肯定。
    (七)以三门石窗技艺为代表,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民族民间遗产。
    三门县是浙江省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现有一批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杨家板龙、高枧古亭抬阁、海游六兽和花桥龙灯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中,三门石窗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加强保护、合理利用”上找准重点,着力打响“三门石窗”这张名片,编辑出版了《石窗制作技艺》,编印了《凝固之美——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品读》画册(该书获中国第16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一等奖),建立了石窗技艺研究所,并把三门石窗作为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包装开发,投资1000余万元,在蛇蟠岛景区建立了三门石窗艺术馆,实现传承民俗文化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为壮大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八)以影视制作项目为先导,培育创业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影视制作产业是一项有潜力的创意产业。我们将充分利用三门湾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影视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打造以蛇蟠岛为集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目前,由我县文化人牵头、台州圣易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投资的、反映三门湾农村生活题材的电影《台风眼》项目正在向国家广电总局申报,拟于明年上半年开机拍摄,并将继续推出反映农村题材的2部电影和1部电视连续剧。同时,该公司将还与香港阳光卫视上海分公司合作,推出以反映三门历史文化为主的4部电视专题片,这4部专题片的剧本已编写完成,题材包括三门迁徙史、海盗文化以及介绍三门籍著名书法家章一山和藏传佛教高僧清定法师等内容。另外,我县的郑友严腊像馆、启明博物馆等民营龙头企业的发展,也为培育县域创业文化起推动作用。
    二、对建设县域特色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县域文化要创新,首先要着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
    文化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手段创新等。我认为,县域文化创新的先导是文化观念的创新,这是一切创新的前提。要重新认识文化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各级领导从“文化是虚的,只有经济才是实的”这一片面的认识中解放出来,确立文化是“第一竞争力”的观念,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格局的认识。要形成大文化的理念。要从过去行政体系条块分割下形成的狭隘文化观念中解放出来,用大文化的理念整合社会各种文化资源,动员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文化事业发展。要拓宽文化发展的思路。要破除依赖政府办文化、没有财政拨款办不了文化的思想,树立按市场经济要求办文化的新意识,确立文化产业化的理念,走市场化、社会化、群众化的文化发展之路。
    (二)要培育县域特色文化,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以举办三门中国青蟹节为例,我们以青蟹为媒,文化搭台,邀请各界人士集思广益,深入挖掘青蟹文化、渔农文化、尤其是三门湾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成功策划了能充分体现蟹乡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如“三门湾民间艺术大巡游”、“海鲜灯一条街”、“渔家乐”系列竞赛等项目,让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并乐在其中,受到了普遍欢迎。同样,我们借助“亭旁起义80周年”纪念活动,弘扬三门红色文化;组织撰写编印《风雅乡贤——三门人物传记》,重塑三门名人文化;挖掘保护石窗技艺,传承三门民俗文化。这些活动都因地制宜,发挥了三门文化资源优势,为推进台州文化建设增光添色。同时,我们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实行“农村文化特派员”制度,搭建“机关干部文化超市”,广泛深入开展“红榜颂道德”等活动,也为台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总之,三门能积极探索一条具有地域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发展之路,是我们组织广大文化工作者对县域文化资源进行了精心挖掘和充分利用的结果,是我们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结果。
    (三)实施项目化管理方式,积极推进特色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们尝试用项目化管理方式,有效整合资源,创设载体,推进县域文化建设创特色、出亮点。一是策划申报项目。每年初,我们要求全县各乡镇、文化系统各单位和部内各科室结合工作实际,广集民智,精心策划申报有特色的创新项目,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之中。如今年初策划的“白搭宣讲十七大精神”、“建立农村文化特派员制度”、“红榜颂道德”等项目,就富有地方特色,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省、市级领导的肯定。二是组织实施项目。对列入计划的特色创新项目,按理论党教、宣传文化、文明创建、队伍建设等类别,明确目标,分解责任,分步实施,组织人员抓好落实。三是督查考核项目。我们对确定的特色项目,平时组织人员进行分类指导督查,年底对申报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完成出色的项目,符合县有关政策和“文化发展基金”等补助或奖励条件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和奖励。对优秀的特色项目,推荐参加省、市级创新奖评选。三门石窗艺术馆、“欢乐蟹乡——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年”、《三门热点解读》读本、《琴江论坛》电视理论栏目、知音工程、“银企联手创文明”等项目,就是近年三门特色文化工作的代表。用项目化管理方式推进文化创新,能使特色文化建设的任务更明确,项目责任人的积极性得到更好地发挥,工作目标得到更好地落实。当然,这一做法,在管理机制、奖惩措施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城市形象是县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城市形象的战略研究。
    城市形象是生产力。一个城市没有主题定位和整体形象大策划,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就缺少文化的有力支撑,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城市品牌。要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强县域整体形象的战略研究,通过策划、塑造、传播、维护好城市的整体形象,来树立城市品牌。三门与周边比较发达的县(市、区)相比,知名度还比较低。为此,我们今年着力开展城市形象竞争战略的课题研究,今后将以此为动力,通过实施三门城市形象战略,大力提升城市品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