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种文化”活动舞起农村文化的“龙头”

上传时间:2014-12-23  浏览量:5599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村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改革、稳定、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自2008年7月份开始,三门县开展“种文化”活动,改“送文化”为“种文化”,派遣众多文化特派员扎根基层,传播先进文化,挖掘民间艺术,进行文艺辅导,组建艺术团队……把文化的种子播到农村。此项活动得到了全县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充分展现了我县农村文化面貌。大家在享受文化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一位农民朋友喜滋滋地说:“以前送文化下乡,我们喜欢,但总感觉不过瘾。现在我们‘种文化’,节目就从生活中来,搞的活动又多又好,我们既爱看也爱参加,上台表演的感觉真好。”可见“种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欢迎。本人根据参加种文化活动的所见所闻,谈些个人体会。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送文化下乡毕竟不能天天送。而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生俱来,本能所需。要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依靠本土的建设,需要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先前,我县普遍采取政府采购形式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基层群众很欢迎,但农民朋友自己没有参与,文化的根“种”不下来,缺乏本土气息。如小雄镇浦坝村的一位村民说:“我自己也有自编的节目,能不能帮我辅导一下,也能上台参加演出?”该村民原先唱过道情,还能自编自演,只是缺乏艺术质量。为此,我们对其演唱的歌词、唱腔、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加工、辅导,并邀请他参加了由小雄镇政府举办的中秋文艺晚会,获得了大家的普遍好评。同样在小雄镇,我馆文化特派员开设了排舞培训班。很多村民开始有点拘束,不太愿意来,甚至有村民说:“电视上、舞台上看的跳舞够多了,我们跳得不好看。”然而,经过特派员的耐心劝导和一阶段的培训,学员们举手投足也有点像模像样了,学习的热情一下子提高了。村民们觉得跳排舞确实不错,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从麻将桌上走下来,可谓一举两得。村民徐秀琴感慨的说:“起先参加的人少,看热闹的人多。后来,看热闹的人都站不住了,也都加八了跳排舞的队伍。再后来,大家伙都争着去表演,女人自不用说,男的也很积极。”从“拉进来”到“争着上”的态度转变,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我县广大农民在自己喜爱的文化阵地里,红红火火地“播种”着,激活了乡村的文艺细胞。可见“种文化”活动优势明显。

挖掘传统民间艺术

传承民间“草根文化”,是“种文化”活动的又一重要内容。我县农村有一支自发的、庞大的爱好乡土文化的队伍。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大多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组织开展贴近农村需求的文化活动能力。通过种文化活动,我县有意识地对传统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再整合,动员各联系村广泛建立文化团队,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以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此过程中,农村文化特派员相继挖掘了《缠足苦》、《马脚弹》等民间舞蹈和说唱艺术,并参加了当地组织的文艺晚会的演出,使“种文化”成果得到传承和发展,一举两得。

既要让农民“吃饱”,又要让农民“吃好”。

“种文化”活动,仅仅让农民“吃饱”已经不够了,更要让他们“吃好”。如今是“网络信息时代”,农民朋友可通过多种途径模仿各类节目。为此,对文化特派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表演形式均要接触,虽不说精,至少能进行适当的辅导。这就要求文化特派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努力为自己充文化艺术的电,力求做到“一专多能”。

广泛开展排节目“办实事”活动,解决农民的文化需求,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同时,通过城乡互动,让农民文化有了肥沃的土壤,也让城市文化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观众受益人数每年可达几万余人,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了文化的权益。“种文化”活动,就像舞起了农村文化这条卧龙的龙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本庆在全县“种文化”经验总结会上说:“农民其实是有文化原动力的,只不过以前缺乏文化氛围。让一个人去广场唱歌跳舞,也不现实,现在大环境有了,群众自己参与了,当然积极性也调动了,农村文化也‘舞’起来了。”近两年,我县各村镇都成立了文化队伍,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亮点。

“种文化”活动要做到持之以恒

农民朋友说,“腊月黄天各有各事,乡间无闲人,看热闹,表演也是捎带着,潜不下心来”。所以我认为,种文化活动应该,形成经常化、制度化,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并切合当地实际的培训方案,尽可能做到常年不定期地、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每一位文化特派员要向驻村村民共开承诺派驻期间所要实施的文化实事项目,并以书面形式在村内公示。同时要考虑培养一些在农村留得住的“乡土艺术家”,培植一些农民乐于接受的文艺形式,这样才能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文:杨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