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文化学堂设立的必要性
上传时间:2015-06-24 浏览量:8791
三门县海游镇文化站 许美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新农村 文化学堂 建设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文化学堂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场所,具有开放性、节庆性、广泛的群众性、多元的自娱性等特征,发挥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激发社会活力等多重作用,在充实地方文化内涵方面起到了显着作用,具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开始凸显。许多农村地区在摆脱物质贫困之时,却出现精神贫困的新情况:农民文化生活匮乏,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在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同时,如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无法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现状有着诸多原因。一是许多乡镇领导普遍只重视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持漠视的态度;二是农村文化事业缺乏经济支持,文化政策得不到落实;三是文化设施陈旧落后、功能丧失;四是农村文艺工作者素质偏低,队伍薄弱。这直接导致了农民精神生活匮乏,文化娱乐活动单一,使一些封建迷信、淫秽、赌博等不良活动乘虚而入,侵蚀着农民的文化生活。这类不良文化活动不仅毒化了社会风气,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甚至阻碍了正常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对此,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这条途径,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面对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要从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根据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遵循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化、社会化及规范化的建设规律,明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目标任务,真正把公益文化事业做大、做强、做实。
以人为本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而且关乎民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关注民生成为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共识。随着国家GDP逐渐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明显。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烈的文化渴求,使民生之本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消费、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样态,文化权利已经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构成了当今民生的主要内容。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成为农民的普遍诉求。而如今农村文化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农村文化土壤就会逐步荒漠化,甚至被大量消极文化侵蚀,从而使农民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农村的社会和谐也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符合民心、顺从民意,在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维持农村秩序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广科学文化知识,能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普及思想道德教育,能培养农民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从而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举办文艺活动,能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发扬民间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科学技术、思想道德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文化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在新时期需要关注和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我们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文化与经济并驾齐驱,实现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新农村学堂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彰显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思路,成为当代新农村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所谓新农村文化学堂,顾名思义,是在文化特色鲜明、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美丽乡村精品村建成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礼堂。在农村室外进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广场秧歌、腰鼓、舞龙、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近年来,我国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学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学堂的辟建与使用,使农村学堂文化应运而生。
本文就我国新农村文化学堂建设的必要性等方面做出分析。
一、新农村文化学堂建设基本原则
——坚持内容为先。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着眼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突出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着力建设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接受文明洗礼、丰富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
——坚持资源整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乡村为主、农民共建共享,整合农村现有各类文化设施,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上下互动、各方联动,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的农村文化综合体。
——坚持分类推进。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步分类推进。在建设进程上,条件好的地方要一步到位,条件尚不具备的可分步实施。在建设形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多种形式推进。在建设标准上,要统一规范,做到建一个、成一个。
——坚持彰显特色。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着力在文化礼堂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等方面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力争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
二、新农村学堂文化的特征及作用
(一)新农村学堂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群众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新农村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2、节庆性
公众的集会与庆典是广场形成的原因之一,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日喜庆热闹的色彩。故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如广西南宁市的“大地飞歌”国际民歌节,开办以来就成为了广场文化中的品牌。又如大连的国际服装节,就引进了世界大牌的艺术团和国际歌星在本市的广场上演出,经济与文化的联手使其闻名遐迩。
3、广泛的群众性
综观农村广场文化的全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展示各种各样的才艺,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没有尊卑贵贱等级差异,都是笑脸相迎,你谦我让,平等交流,其参与面之广,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4、多元的自娱性
每天晨晚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有跳老年秧歌的;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青年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童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等等。没有强迫命令,没有权益驱动。许多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参与自然,撤出随意,没有约束。
(二) 新农村学堂文化的作用
新农村学堂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与群众文化共同的特征、功能和作用,但学堂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其历史背景、组织、方式、规模水平的不同,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1、较低层次。即民间自娱性农村学堂文化。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交谊舞、健身操,公园、庭院的演唱会、故事会、读书会等。这种类型的学堂文化不受时间、场地、服饰、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学堂文化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起到了调节身心,陶冶思想情操,增进人际交往,激发工作活力等最基本的作用。
2、中层次。即商业性广场文化。它多以商家为组织者,以商品经销为主要目的,借助文化的手段,形成“文化搭台,商家唱戏”的商业性广场文化。比如商场、饭店的开业迎宾,店庆、场庆等广场文化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性广场文化将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种类型的学堂文化不但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起到了传递科学文化信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作用。
3、较高层次。即官办的宣传教育性广场文化。这是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有特定的背景,鲜明的主题,活动质量和水平要求较高,它以重大节日和庆典为契机,需要预先策划,筹备和投入大量经费,可以形成巨大的规模声势,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如主题会、庆祝会、纪念会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这种类型的学堂文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不但可以振奋农民的精神,鼓舞群众的斗志,凝聚民族的力量,激发社会的活力,而且能展示整个区域,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二、新农村学堂文化充实地方文化内涵
(一)学堂是文化建设的“塔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全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各地区彰显文化底蕴的大剧院、大歌厅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正在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崛起的标志。与此同时,伴随着北京奥运而来的全民健身热,也催生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打造群众文化场所的热情。 “剧院文化和学堂文化是两个不同的需求层次。”著名编剧邹忆青说:“只是在大剧院看演出,需要有钱有闲,而在学堂看节目,可随到随看,群众方便且不用掏腰包,更重要的是,小学堂与大剧院最大的不同,是其广泛的参与性。”如果把文化看成是一座宝塔,那么,在大剧院上演的具有引领潮流和发展导向的专业文艺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塔尖,而在学堂上演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节目则是塔基。
(二)推动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
各地建设新农村文化学堂,就是要尽量地开掘与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使得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文化成为新农村文化的主要阵地与载体。现在不少乡镇,不仅仅只建一两个文化学堂,而是分社区建多个文化学堂,使学堂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融为一体,真正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政府的公共设施和文化福利。有的乡镇还将文化学堂的文艺演出分配给各社区,促使各社区必须经常性地考虑自己的文化建设任务,从而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设。目前,空前活跃的新农村学堂文化,成了现代文艺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大舞台。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还是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我国群众文化已成蓬勃发展之势。新农村学堂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传播着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审美趣味的熏陶,既培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也展示了本地特有的文化现象。
综合分析社会各方面因素,新农村文化学堂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投入使新农村学堂文化不断地向高层次发展
文化与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我省就首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把新农村文化学堂建设列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出台财政补助政策,实现了新农村文化学堂的绿化、硬化和亮化,完善了文化学堂功能。随着政府对新农村文化学堂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多,学堂文化活动的项目也同步增加,且以递进的方式向高层次发展。
(二)企业文化成为新农村文化学堂发展的核心
新农村文化学堂使本地乡镇企业的产品从广播电视报刊上走到人们的前面,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企业借助文化形式宣传经营理念和产品优势是投资少、见效快、易于被群众接受的方式。从新农村文化学堂活动来看,企业文化逐渐从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走向众人瞩目的前台,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热点。随着学堂文化的日趋多元化、经常化,政府职能部门将逐渐退出,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将更加生动活跃、丰富多彩,成为新农村学堂文化发展的核心。
(三)文艺新人在频繁的学堂文化活动中脱颖而出
新农村文化学堂具有群众积极参与、进出自由的特点。文艺爱好者可以在这里不受任何限制地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确有实力者往往能够一鸣惊人,脱颖而出。这些崭露头角的文艺新人在文化学堂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熟,成为新的文艺骨干和文化事业的后续力量。经过文化部门的辅导和推荐,就会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文艺骨干。文化学堂是发现人才的窗口,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我们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去发展和培养,让他们在文化学堂活动中发挥作用,进而引导学堂文化向健康、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
(四)新农村学堂文化成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宽阔美丽的学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座丰碑,新农村文化学堂构成了广大群众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春夏秋冬,文化学堂都可以成为调节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学堂文化的连续与持久,又形成了城乡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学堂文化作为一种公共的群体行为,它依靠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不仅是展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它的创造作用,因为它可塑造和优化大众的群体文化人格。新农村学堂文化作为当代新农村大众文化表现最突出的一种形式,它虽还不成熟,但却深为大众所喜爱、所接受,它由地方政府推动,由民间文化参与,是政府与民间互动的结果。它的文化价值、美育价值以及文化产业价值等应加以高度重视与开发,使其能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的新资源,体现出新农村的个性与文化品格。
五、结论
总之,新农村文化学堂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遍布各地,联系着千家万户,无论是鹤发童颜的老人,或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还是稚气未脱的小孩,都是新农村文化学堂的“生力军”。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焕发农民的精神,陶冶群众的性情,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在普遍提高全体国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水平的前提下,在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切实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失衡问题的背景下,统筹规划,从宏观的政策、法律制定到微观的服务机制上采取创新的措施,保护农民合法的文化权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新农村文化学堂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色彩和活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共同的文明乐园。
参考文献:
[1]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2]陆锋明•新农村建设:现代性心理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8-31.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4-27.
[4]谢安庆,王东波.新农村先进文化内涵建设浅论闭.齐鲁学刊,2008 (1): I02-105.
[5」浙江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DB/OL]. 2008-12-03. http://www.zjol.com.cn/05culture/system/2007/11/14/008970975.shtml.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B/L]. 200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