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非遗保护

三门重大考古发现③|上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关系

上传时间:2022-12-08  浏览量:2635


河边古渡

1973年夏,宁波余姚县的姚江公社兴修水利工程,意外地发现了地下3、4米深的木头、石块、陶片、骨头等,河姆渡遗址被埋藏数千年之后,重见天日。


1973、1977年河姆渡遗址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年代最早距今约7000年,刷新了中国南方地区远古历史的认知。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非常重要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距今约7000--5800年,以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宁绍平原和舟山地区,以干栏式木构建筑、稻作农业、夹炭陶器、象牙器、骨器、石器、木器以及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主要文化。


典型陶器

陶器以夹炭黑陶和夹砂陶为主,烧成温度800℃左右;陶器外表多施纹饰,常见纹饰有拍印绳纹、刻划弦纹、戳印曲折纹、附加堆纹等,多装饰于器物的颈腹部、肩部和口沿。

常见器形有釜、罐、盆、钵、豆、盉和釜支脚等,带有较高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动植物图案是河姆渡文化精神观念的集中体现。





山中上蔡

上蔡遗址位于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上蔡小组以北约500米的山前坡地上。由于几十年来村民取土、开山采石,遗址现场遭到极大破坏,损毁的文物随着雨水的冲刷及山土的转移而散落在外。2020年3月三门县亭旁镇的一位村民无意间,在河边捡到一块石器。他认为,这是一件宝贵文物,就上交到了三门县博物馆。




上蔡遗址

目前共清理出八个底层,其中第一层为现代表土层;第二、三层为宋代文化层,出土少量青瓷器残片;第四层为商周文化层,出土少量印纹硬陶;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层,出土一些侧扁鼎足、石箭镞、石锛等;第六—八层为河姆渡文化晚期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其中又以陶器最为丰富。陶器的器形多样,以夹砂陶、泥质灰陶、夹炭陶和泥质褐红陶,在诸层位中的分布也比较一致。


挖掘出的石器中,有石镞、石锛、石凿等各种磨制石器,这些器物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另有部分玉璧、玉钺、玉玦、玉管等高级别的玉器出土,时间为6000年以前 ,充分佐证了上蔡地区当时部落形态的高等级。




初步确定,遗址年代最早为河姆渡文化晚期,出土了比较典型且有自身特色的绳纹陶釜遗存,可以判断是河姆渡文化分布的南界。




在距今5000-4000年这个阶段,还发现了良渚及其后续文化阶段的玉石器,表明史前文化的持续发展、一直未曾中断。是台州地区文化史的新源头,也是研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活动和历史演变的重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