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三门籍著名画家 倪绍勇中国画——人物写生作品展
本次展览共展出倪绍勇先生不同时期中国人物画写生作品40余幅,其作品形象感觉精确,笔墨方式严实;组合平中求深度,意境追寻着自然。无论是夕阳辉映下的渔民、雪山顶上的藏族女民兵,还是席地休息的陕北老汉、明眸善睐的傣家少女,无不体现了倪先生对事物的敏锐美感,对生活的激情观察。而其大胆善用艳丽色彩,努力还原事物自然本色的用色用笔变革,往往逼人眼球,使人耳目一新。
展出地址:三门县文化馆西区文化艺术展厅
展出时间:2023年9月28日—2023年10月28日
展出地点:西区三门文化艺术展厅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县委宣传部、三门县文广旅体局、三门县档案馆、三门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三门县文化馆、三门县美术家协会
倪绍勇
(1941年一2023年)
浙江省三门县沙柳街道南亭人
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
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长期从事连环画、书籍插图和中国画创作
作品多次被国内外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水墨连环画《木兰从军》
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佳作奖
水墨连环画《愚公移山》
荣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三等奖
插图《上下五千年》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荣获团中央和文化部颁发的"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
美术片《蝶双飞》美术设计
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荣获上海电视台1977年度小百花奖
美术片《螳螂捕蝉》背景设计
荣获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F 组二等奖
美术片《长在屋子里的竹笋》人物造型和背景绘制
荣获第三届萨格拉布国际电影节一等奖
美术片《雪狐》背景设计
荣获国家电影电视总局颁发的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
同学、画友印象
我的老同学倪绍勇开画展了,我真为他高兴,因为他平时谦逊而内向,多年来总是对自己画的作品不满意,似乎也听不进同行朋友好的评价与催促,展览之事一拖就是好多年。
想起64年学生时代我与倪绍勇、李绍然一起合作画"茶农苦难家史"连环画毕业创作,同去杭州梅家坞深入生活,住在主人翁全国劳动模范卢正豪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非常兴奋,第一天我们就喝了许多龙井茶水(茶农往往将茶末留着家用,其实是最好的东西),大约因为喝太多了,三人睡在卢家客厅里,竟一夜未眠,只好睁眼吹牛到天亮。后来该创作在65年"美术"杂志上发表,当年这属非常难得之事。
绍勇之造型能力,在学生时代便在班上名列前茅,尤其学方增先老师的笔意写生,画风学得最象,有时几乎可以乱真。绍勇平时给人往往有讷于言之感,其实他敏于心,谁的画作要让他看上实属不易,有次谈画,我指着画册中自己满意之近作,问他"如何?",他笑笑说"也不咋的!"。
多年来,他的画我也看过不少,从许多反复琢磨的画稿中,看出了他的思考、实践、与实验的历程与精神,似乎他一直处于一种不确定但却极勤奋状态之中,其实同行朋友的赞扬与肯定,或者意见与期望,他都听进去了,但他一直守着自己的理念与追求,同时也一直在作新的审美上跨步,以期提升绘画之风格与表现力的拓展。
绍勇造型从年轻时便很坚实,而对事物美感特敏锐,对生活的观察很具激情。因此其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从感情到动态以及人群的构成生活的气息,都很纯朴而浓郁,作品往往很逼人之眼球。
绍勇无疑从方增先等老师处汲取到很多艺术养份和技法观念,毕业后又按自己的审美理解,找寻着自己的绘者语言,这些年已形成自己的鲜明画风,形象感觉精确、笔墨方式严实,组合平中求深度,意境追寻着自然。
要画好人物画实在辛苦,其涉及修养面广,笔墨与造型需贴切,风格要能脱颖而出,尤其要与前辈及同辈们拉开距离这更不易,它也不如画山水或花鸟画那样有更多的空间自由与随性,加上绍勇又是一位性格上严谨有余而洒脱欠多的画家,要进入一种自然而自由之境界,肯定会比他人多一番辛劳。
看了绍勇的许多作品所透出的鲜活而饱满之气,我想作为老同学,老朋友们都会非常赞赏与感动的。
吴山明
写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1972年春节过后,当时的上海美术创作办公室召集部分美术作者,为尼克松访华创作布置画。那天开会,召集人朝我身后招呼,我回头,看见角落里坐着一个瘦高个子,一身打扮活脱刚进城的农民,后来我知道他叫倪绍勇,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是方增先老师的得意弟子。这次集中创作,我们一同分在中国画创作组。
老倪当时年方三十,水墨人物画的功底已相当了得。他的造型能力强,创作经验丰富。那时我初涉中国画,每每看他作画总是心怀虔诚,看得入神。记得他有一幅名为《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作品,画的是一位老农正喜滋滋地看着田里丰收的稻谷。我看着他起笔收笔,回峰转折,挥洒自如,感觉十分过瘾;画到稻穗时,又见他反复点虱渲染,因为我缺乏经验,所以很好奇最终的效果,待裱好一看,真是精彩极了,我更是知道老倪的身手有多厉害!
看老倪作画的过程,我同时见识到他的认真。就说《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幅画稿,他反反复复画了近十遍,我至今还保留着其中的一幅。对待艺术创作,他从不肯有丝毫马虎。
1978年,我和老倪同时调入少年儿童出版社。那时,他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以单位资料室边上的一个小房间为家,既用作全家起居又兼自己的工作室。老倪生活简朴,在穿着上不习惯多花一点时间。他做的饭菜让人实在不敢恭维,为了省事,常把所有的食料佐料一股脑儿放进一口大铝锅里煮,不分先后,不论火候,还吃得津津有味。
生活中更能够吸引老倪注意力的是工作、学习和艺术创作。除了上班,他就在那间陋室里作画、写字、看书。老倪喜读书,他常常会读书到凌晨二三点钟。因为看的书多,知识面广,满腹学问,从前美影厂的同事们都称他为老夫子。
在少儿社,老倪除了做大量编辑工作外,还为儿童读物创作了许多精美的图画,其中他为《上下五千年》所作的插图就是突出的例子。顾名思义,这套书的容量之大,牵涉的历史知识面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美术作者除了要保证一流的艺术水准,还必须熟知五千年中国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以及建筑、服饰、兵器、风俗、家具、摆设等诸多特征,没有丰富的历史、考古、社会等各方面知识是无法胜任的。老倪毅然挑起这个重担,先后创作了黑白插图三百余幅、彩色插图一百四十六幅,可说是一个重量级的美术创作工程。
老倪是浙江三门人。离开家乡几十年,但他从未淡忘自己是渔民的儿子,退休后他多次回乡收集素材,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渔民生活的中国画作品——饱经沧桑、脸上爬满皱纹的老者,健壮结实、肤色黝黑的青年渔民,心灵手巧在编织渔网的姑娘,展露优美舞姿的女孩……每一幅都凝聚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父老乡亲们深深的眷念之情。
老倪的中国画功力根植于传统,他学习古人但并非拟古不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就大胆尝试用色用笔上的变革,他用别人不敢用的艳丽色彩,努力还原事物的自然本色。这些表现渔民生活的作品,把他多年来的艺术实践发挥到了极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艺术的深入尝试和实践也不时激发他的创作情感,这一切也赋予作品一份特别的神采。
悄无声息间,我和老倪相识相知已有四十多个年头。因为熟知,我们几个同事常会肆无忌惮地叫他"乡下人",这个称谓在上海基本上是贬义词,但我们用它来称呼他,是取其原有的那份大地之气,因为他的纯真、朴实、善良、耿直,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乡下人"老倪十分重情义,待人友善,跟人相处总是心怀感恩。早些年,老倪的两个男孩在上海没户口,又是格外能吃的年纪,几个朋友会把积余的粮票调剂给他。时过境迁,粮票早已作古,这件事大家也都淡忘,但是他仍时不时提起。
说到老倪耿直的秉性,我还没见过比他更率真的同行,要是你拿画请他提意见,最好想仔细了,否则脸皮薄的话难保不觉难堪,因为他会把自己的看法完全不加掩饰也毫无婉转地说出来,毫无疑问,对于真正希望得到帮助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礼物!
在写这篇短文时,我回想起那个坐在角落里的青年,想起我们这么多年来淡如水的交往,还有我们纯真的友谊和热切的问候......心灵深处生出感动与温暖。
韩硕
上海中国画院艺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