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崔嵬 宗祠悠悠
上传时间:2007-07-26 浏览量:3796
作者:郑仲馗
亭旁镇各村宗祠采集概述
3月份开始,三门文广新局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县内的艺术骨干,开展了“走进新农村”创作活动,目标选择老命老区亭旁镇,主题有二:一是“艺术家眼中的板沸”采风活动;二是亭旁各村古宗祠的采集工作。
在完成了板沸村的采风创作后,而针对量大、面广,几乎遍及村村寨寨的古宗祠,却难以脱稿。而后又组织了文化馆及有关行家,经过了半个多月的深入挖掘和查考辩伪等工作,对亭旁镇辖区的保存较完美的55个祠堂的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总觉得,群山崔嵬,宗祠悠悠,说千言道万语,难尽其详。
革命老区亭旁镇,共有106个行政村,全处于湫水山区西南面的群山环抱之中。根据镇政府提供的有关宗祠分布的情况,把其划区分片,兵分两路,将座落在亭旁洋一带地势稍为平缓的各村宗祠采集工作,交给“骑驴族”进行。他们驾着摩托轻骑,走村串巷,看上去还算轻松。但另一组须翻山越岭,就不那么轻松了。他们凭借一辆小面包,自备干粮水壶,上东山,走西岭,爬南坡,犹如打游击。先后行程200多公里,到过40多个村庄。而后,两组共采集到富有意义的宗祠55个。根据调查、采集,综其特点主要有三:
一.形态上大同小异
综观亭旁镇各村的宗祠,都免不掉公用的功能,它总是村民集合议事的场所,一旦村中有什么重大活动,就都放到宗祠里来进行。当然,它是村中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有的曾将宗祠改成学堂,有的在宗祠里办工厂,也有已改成村两委的办公室,还有的成了老人活动室,供大家聚在一起打打麻将,叙叙风情。随着时序变迁,宗祠的功能也在改变。
细看上去,各村的宗祠大同小异,相同处:一、造型上,为飞甍雕栋,翻檐翘角,气宇轩昂,中国传统宗祠造型,村中最好的建筑物。二、形式上,都是一座四合院,大的为七间、中者为五间、小的三间,大多正正方方,有的因地势等关系,或在四角上荏了一间,或就地圆转着。三、结构上,都可分成这样四大部分:一是正堂,通称三间,用于供奉牌匾,操办祭祀的香案,供村族中长者们坐看对面戏台上的社戏等等。二是天井,也叫道地,是一般村民在村中办大事时该出现的地盘。三是前门厅,往往开有正门、偏门和旁门,门厅后紧搭一个戏台,其用途也就可顾名思义了。四是横屋,也叫厢房,是中等村民们用的,或来客们呆的。
不同的,亦有三点:一、高山区上的小村,宗祠往往与寺庙殿宇合在一起,外观上保持了一般宗祠的特点之外,功用上,将平时图腾崇拜的菩萨、财神、老爷也搬了进去。如枧头村的宗祠,三间里建有佛龛;小林山村,把界山庵、中旨堂合了进去。二、内部建构上,另类的也有将门厅和三间用一条串廊连成一体,在天井中间,盖起了廊房,别具特色。如石滩的“卢氏宗祠”和芦田村的宗祠,都有串廊在天井里耸立。三、因村中的实力不同、重视的程度不一,反映在宗祠上的气派也就不同,大部分建得富丽堂皇,却也空有一个壳子的,如里金村、塘家岙村,外看算是宗祠,内里却空荡荡,没有任何内容了。随着风烛残年的到来,大同小异的宗祠,还没进行修缮的宗祠,晃悠悠中,将逐渐失灭。
二.“古迹”斑驳脱落
亭旁镇各村现存的宗祠,大多是清代的建筑,采用的木结构,沿袭了我国明朝以后较为成熟的星斗式穿铆,在柱头上饰以雕龙镂凤等花草图案,形成突特的建筑风格。已达二百五、六十年的留存,可算是古迹,也足以见证革命老区之老。任意走进那座宗祠,梁柱上一般都写明了建造的年代,诸如初建于康熙三十一年、乾隆十六年等等。但因年久关系,失修的现象较重,加上文革的破四旧运动,古迹的斑驳脱落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不少在重修时,不懂得古建筑的知识,只在遮风挡雨上做文章,许多有价值意义的内容就在重修中失去,这是我们在采集过程中深感惋惜的事。如石滩村的卢氏宗祠,1958年对三间作了整修,显然只保存了底部丰富的石磉子。柱头等丰富镂刻,就遭到遗弃。现在我们也只能从各种形态的磉子、磉盘上来想象它的古老。大部分村子在重修时,三间内部的建筑,包括什么桐油蜊灰地等古迹,均已荡然无存。
其实,在这些宗祠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筑优秀的内容,像芦田村的宗祠,无鳞龙的雕刻即可谓是一绝。而因宗祠基本处于弃而不用的状态,现在三间已开始倾斜,一些木雕已开始虫蛀,如不及时进行抢修,许多古迹就会斑驳脱落,这将是一大损失。当然也有做得好的,如梅坑胡村的胡氏宗祠,在修理中将现代建筑与古代艺术结合在一起考虑,保存了柱头上雕饰风格。有几幅木雕还散发着古代建筑民工的智慧与汗水。大梁上也写明:“龙飞大清嘉庆十二年丁卯月建,公元一九九五年九月重修”的字样。上任郑村的重修,保存了我县宗祠戏台上独一无二的“鸡笼顶”风格,更显得峨冠博带,雄风犹在。
三.文史的钩沉辨考
宗祠中的字牌匾额,可谓蕴藉着极其丰富的文史知识,但其面临的趋势是沉陷与风传。前者是因为许多的文史知识,本没有资料记录,只是在村民老人的记忆叙说,倘不及时加以保护和搜救,形成文字保存,凭其这样散漫下去,跟着时光的流逝,必将失陷。后者是因为只有口头版本,流传的过程为因叙述的种种关系而走样,逐渐沦为风传。
我们在下吴村宗祠里,就看到了这样一块匾,上书“十字常新”四字,文字的简单却不等于含义就不复杂,“十字常新”分成四个单字,恐怕人人会念,而合在一起,其义恐怕就知之无多了。问村中乡民,总摇头说不懂。几个上了年纪的半老头儿,干脆地说,是上代老太公留下来的。仔细地察看了匾上的题字,看到了“季公庙墓在暨阳门外三十里,孔圣过而新题之曰:‘鸣呼有延陵吴君子墓’,至今录字长新”这名话,才恍然大悟。这句题注,说的是两个人物三件事情。一是季公号延陵君子的一个人一件事。他本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名字叫做季札。吴王寿梦传位于大儿子后,四兄弟就实行兄弟传国。到了第三个兄弟要传位给季札的时候,不料季札却礼让还给三哥的儿子继承皇位。他因这一礼让,自己跑到延陵隐居,成就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季札让国的美谈。二是孔圣人题写墓碑的一人一事。依匾上题注,仿佛言之凿凿,是孔子题写了“十字碑”。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传说。《春秋》有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今江苏省江阴县的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延陵吴君子之墓”10个古篆之字,是孔子所书。此处载明了孔子题写“十字碑”只是一种传说。无独有偶,对此唐代也有人作过考证。据唐人记载,世称“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为十字碑,考证原碑有两种,一为“鸣呼有吴君子”六字,为古篆;另为“延陵之墓”四字,为方篆,这考证的结果证实了“十字碑”只是传说。三是吴氏族人悬挂 “十字长新”匾牌之事。用“至今录字长新”这句话来说,现在写下孔子题写“十字碑”的用意是为了长期刷新一种缅怀孔圣人为吴季札题写墓碑的事。即为睹物思人,看到十字碑而常常刷新季公礼让的观念。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温存恭俭让”一大核心内容,今在下吴村宗祠里立地生根,如果我们不加以考证辨伪,恐怕很快就会弥失。
综述亭旁镇各村的宗祠,悠悠然的远不只是以上所列的一些,它有着更宽泛与深广的内容,如戏台的对联,也很有研究的价值。我们将在此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县的古宗祠进行全面调查、挖掘、保护。并将对较为突出的宗祠进行细致的研究、整理、编辑成册。由于古宗祠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我们力争更为专业行家参与挖掘、研究。
(摄影:葛敏、真选、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