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门湾名人---罗适

上传时间:2007-09-24  浏览量:2658

    罗适(1029-1101)字正之,号赤城,三门县海游镇马家山人,是宋代以为民兴利而著称的一代名臣、诗人、思想家。宋治平二年(1065) 登进士第,曾任安徽桐城尉,山东泗水令、济阴令、河南开封令及两浙路、京西北路提点刑狱、著作佐郎、朝散大夫等职,勋至上护军,服五品。

     罗适幼年家贫,但勤奋好学,刻苦自励,曾典衣购书、燃薪夜读。早年从学于塾师朱绛,并求教于广润寺智贤、禹照二僧。稍长便游学四明、吴中,求教于学者楼郁及吴中名儒胡瑗,并结识陈贻范、徐中行、苏轼等学士名流,得以知晓安定之教,故其学术本末通世务。罗适博学群书,能诗擅文,精通医术,尤精理学,著有《易解》和《赤城集》百卷等。
     罗适为人刚正不阿,不因势利俯仰上司,为百姓之利益,敢于革陋习、除弊端。任桐城县尉时,为除当地以巫治病之陋习,勒令焚巫所,毁神象,召请名医施治,躬身研究医术,印刻验方,广泛流传,还撰写了《伤寒救俗方》一书,并出私俸买药济民。当地百姓歌颂其德:“孰活我命?父母罗令。”(是谁使得我能够活下来呢?父母官罗县令啊!)熙宁元年(1068)任泗水令时,户部使者欲作弊渔利,盘剥百姓,对罗适利诱威胁,他坚决不从。后遭察访使奏劾去官,当地父老近万人上书挽留,得以复职。此后,罗适任扬州江都令时,朝廷议盐法,使者趁机肆意妄为,各县皆屈从,独罗适不听,有人为他担忧,罗适坦然说:“为国爱民,令之职也,纵得罪权贵,何憾之有!”元佑六年(1091),两浙路苏、秀两州水灾。为赈给事,朝廷意见不一。遂派专使视察处理,并擢罗适为两浙路提点刑狱,辅佐其事。罗适不顾得罪朝廷,以平贷接济百姓。其后,他又调京西北路提点刑狱。当时,地方权贵横行不法,谏官御史噤不敢言;汝州土地之争难息,虽数易官吏,亦不能裁决。罗适赴任后,严肃法纪以惩邪恶,建立“方田法”以释土地之争,遂使宿垢陈弊清除殆尽,民心安定,政化大开。宋哲宗专颁敕书慰渝,名列“元佑名臣”。罗适奉旨归里,于文庙之侧建“宝敕堂”,并勒石纪念。
     自壮年受任至晚年告退的三十余年仕途生涯中,罗适辗转十任,有六任为地方长官。其生平功绩,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最为卓著。早在泗水时,曾亲自下乡勘察地势,分析水患根源,引导百姓开渠排水,改造荒田数万顷。任江都县令后,又走遍江都山水,访问老农,还请教过修水利有丰富经验的苏轼,然后着手改造大石湖水域。成功后,改名为元丰湖,可灌溉良田千余顷,当年当地即获大丰收。于是,远近民众纷沓而至,请求改造陂塘沟渠。罗适每每亲临指导,筑大堤防潮,疏水泽入江,先后兴建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五十五处,溉田六千顷。自此,江都水患基本消除,五谷连年丰收。江都群众感念罗适功德,在当地法华寺内为其建生祠,还请当时著名“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撰写碑文。这块《罗适令生祠记》,至今犹存扬州。后任提点开封府界刑狱,兼管京西水利,又为畿邑疏浚河渠,引涝入淮,使数千顷涝田获救。擢升两浙路提点刑狱后,非但于各地水利更加热心治理,还关心家乡附近水利建设,曾在黄岩建周洋、黄望、永丰三闸,并传檄宁海,令改大溪水道,使流近县城以便民。及至七十高龄告老还乡后,仍参与疏浚城北环城河,殚精竭虑,及至终年。山东、江都、开封、扬州、宁海等地的百姓,为感念罗适恩泽,都曾建生祠,呼为“罗青天”,镌献“生我黎民”匾额,或绘图像悬挂膜拜。
     罗适资质敦厚,治政廉洁无私,严以律己,勤于政务,以清正为本,宽人为怀,常为民而逆上意。在开封时,同列有恶意中伤者,上察其情,欲罢议论者之职,罗适极力劝止;治理畿邑水利有功,朝廷论赏,罗适多推为僚吏之力而不受。平生轻钱财,重义节,曾对人说:“忧人之忧,然后可以乐其乐。” 罗适于宋微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归葬海游马家山。台州知府尤袤为罗适与临海侍郎陈公辅、詹事陈良翰同立祀祠,称“三老祠”。进士胡元叔、舒岳祥、胡三省等名士建“赤城书堂”,以光后学。舒岳祥有《罗赤城先生》诗赞曰:“文起吾乡秀,心知百代宗;名节台山峻,词华淮海雄。”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称罗适开“浙学先河”、“理学先声”。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赞评罗适“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名家第一”。清光绪七年(1882年),罗适墓志铭在马家山出土,乡民为其重修墓莹,墓碑旁立“北宋名臣,缑城学祖”两碑,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