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心组织 勇于创新 不辱使命

上传时间:2007-10-30  浏览量:2646

——三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普查工作情况
作者:郑有堆
 
    根据浙文社[2007]51号《关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普查试点的通知》精神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要求,结合三门实际,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县、乡(镇)分级普查、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以“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理保护、传承发展”为目标,以“快动作、紧运行”的工作状态,积极展开试点普查工作。目前,我县试点普查工作大部分乡镇已做到认识到位、设施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普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普查工作情况通报如下:
    一、非遗资源概况
    三门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渊源流长,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较广的县份之一。早在80年代末,在文化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的搜集编纂工作中,我县已获得了不菲的成果,其中民歌收集国家卷9首,收集省卷80多首,民间故事收集省卷9篇,收集市卷31篇。2004年以来,在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中,我县共挖掘整理了62个项目,其中民间表演艺术41个,民间造型艺术21个。同时汇编成了《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三门卷》,编纂出版了《杨家板龙》一书和《凝固之美——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品读》画册。2005年杨家板龙入编《吉尼斯纪录大全》。今年5月份,三门石窗技艺、杨家板龙、高枧古亭抬阁、花桥龙灯和海游六兽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为了肯定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依据全省各地前期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状况,确定了包括我县在内的全省16个县(市、区)作为全省普查试点。这既是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鞭策。为此,我县积极行动,根据省厅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勇于创新,不辱使命,切实抓好试点普查工作。
     二、普查进展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专业性强、面广量大、要求规范的文化保护工程。为了做好试点普查工作,我县在普查准备阶段的具体做法是:
    (一)宣传发动  提高认识
     为营造普查工作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的良好氛围,从6月份开始,我县就按照“全面发动、整体推进、总体部署”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宣传工作。利用“两台一报”、宣传讲座、街头咨询、图片展览、宣传栏、横幅等多种宣传载体,使全社会更加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我县召开了三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动员大会,对试点普查工作进行了强调部署,进一步提高全县上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各乡镇也分别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动员大会,使乡镇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提高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认识。针对各乡镇试点普查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县文广新局局长多次下乡镇调研,予以指导解决。
    (二)建立组织  加强领导
    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普查工作,我县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三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了三政办发[2007]68号《关于印发三门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局,文广新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全县普查工作,制定三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海游镇、亭旁镇、花桥镇、泗淋乡等乡镇,制定了本乡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率先开展普查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在全县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目前,大部分乡(镇)也分别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试点普查工作的领导。针对试点普查工作,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一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作为全县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列入乡镇年度考核加分指标。二是各乡镇要建立组织,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三是各乡镇必须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县、乡(镇)两级分别设立普查办公室,抽调相关普查人员,具体开展普查工作。县文广新局在县财政未曾到位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垫资了20来万元的普查专项资金,其中10余万元给全县14个乡镇分别配送了数码相机和录音笔等。全县大部分乡镇政府已把普查经费列入本乡镇年度财政预算,分别解决了1.5—5万元不等的普查资金,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三)落实队伍  加强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范围广、工作量大、普查门类多、要求科学规范,建立一支过硬的普查队伍是做好全县试点普查工作的根本保证。我县在普查人员方面,分别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普查员队伍。县文广新局专门成立了普查办公室,具体指导全县普查工作。各乡镇分别聘请抽调2-3名离退休老教师、社会文化骨干担任本乡镇普查员,对乡镇进行面上的普查指导。有的乡镇在村级落实普查员,普查员由村文书或会计人员担任,在本辖区内进行不漏村落、不漏线索、不漏项目(传承人)地毯式普查。为了做好科学规范普查,我县召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会3次,各门类探讨座谈会2次。首先,我县对乡镇分管领导、文化员和县普查办公室专职人员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知识培训。其次,对全县各乡镇的普查员我们也召开了普查员业务知识培训会及普查门类探讨座谈会。同时,各乡镇也分别举办了本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学习培训班。第三,每个乡镇落实一个村作为乡镇田野调查示范点,田野调查座谈会召集了驻村干部、村两委、年老长者、文化热心人和农村“百晓”等人,从提高认识、挖掘线索、规范操作等方面进行培训座谈。并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这些都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规范普查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目前,我县普查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县乡镇普查村落已达85%,有的先进乡镇村落田野调查座谈会已经完成,进入普查项目线索扫尾阶段,有的普查项目进入表格填报归类和挖掘整理,初步统计全县已查项目线索已达37826项(各乡镇普查线索一览表详见附件),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普查工作卓有成效。
     三、 普查存在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涉及内容多、对象广、工作业务性强,是一项系统性的文化保护工程。我县普查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各乡镇、村领导对非遗普查重要性的认识上还很不平衡。有些镇、村领导由于重视不够,没有把普查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协调支持力度不到位;有的对非遗普查属于政府行为和本部门职责认识不足,甚至认为非遗普查是文化部门的事情,工作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本地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敷衍了事,导致普查线索项目数量、质量上落差较大,没有很好挖掘当地实际文化资源。
     2、普查工作进展不一。目前各乡镇普查工作进度不一致,重视的乡镇上报的普查项目线索上万条,有的乡镇却仅200来条,认为有些习俗,各村、各镇都一样,无需普查,让别的乡镇普查算了。全县大部分乡镇普查项目线索已经上报,有的乡镇迟迟没有上报。一些乡镇普查面不够广,材料不够齐全,普查员没有下到各村各户深入普查,闭门造车,使得普查线索不全面、不到位。
     3、普查保障反差较大。主要是人、财、物方面与普查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文化干部兼职多,驻村任务繁重,普查精力难以到位;有的乡镇普查力量薄弱,我县虽然添置了一些普查设施,但跟做好普查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些乡镇受普查经费制约,普查工作后力不足。加上非遗普查工作无先例可循,严重影响了普查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普查工作要求
    非遗普查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保护工程。经过前一阶段的项目线索普查,全县各乡镇明确了普查工作的目标后,我们要以对历史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充满信心,克服普查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下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普查工作中去。
    1、增强责任,逐步扩大普查覆盖面。非遗普查工作要坚持全面性、真实性,坚持“三不漏”(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种类)普查。各乡镇在提供项目线索的基础上再发动,逐步扩大普查覆盖面,做好普查项目线索的挖掘整理、重点深入普查出在当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努力做到普查线索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符合。
     2、整合资源,不断加大普查力度。对已经完成普查线索的项目,进行分类实施,针对濒危重点地先行文字整理、照片拍摄、实物征集等。及时组织普查验收工作,整理汇编并上报普查目录清单和登记表、录音录像等相关资料,认真撰写调查报告,防止敷衍了事。对没有完成普查线索的乡镇,要抓紧时间,一定要深入到各村各户,做好线索补报挖掘整理工作。
     3、坚持标准,强化规范普查不迁就。普查工作要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各乡镇要及时做好普查工作总结,做好查漏补缺,进行成果编纂,建立本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集成卷宗、档案和数据库等。该填写的内容要填写,该提供的资料要提供,该修正的地方要修正,县普查办公室不仅要加强对各乡镇普查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而且对普查项目上报材料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就要退还补正,以迎接上级文化主管部门普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