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化的现代“吟唱者”
————访花桥镇花桥村
在县城东南端,有一个古老又现代的村庄。说她古老,是因为她在宋代就已成村,有近八百年历史,而且曾是港南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说她现代,是因为随着新农村建设,古老的村庄借着地域优势,在文化建设上大放异彩。
一座桥衍生一个村
因为和县城相距甚远,到花桥颇费了些时间。秀峰竞列,碧溪蜿蜒,百姓多依山逐水而居,这是花桥村给我的第一印象。由于是集镇所在地,村庄的建设整齐划一、规整有序。水泥地面、四层小楼、沿街店面……处处透着现代气息。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灼昌得知来意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来前已做足功课,知道花桥得名于村内一名叫“花桥”的桥,而为何取名花桥,村中百姓说法不一,版本多样。据《花桥李氏宗谱》记载,宋代李及唐,因寇乱回乡,见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受溪水阻隔甚为不便,乃决定出资建桥,聘请安州工匠陈伯通、六和塔僧惠衍设计建造了这座石桥,桥栏雕刻珍禽异兽,花鸟虫鱼,美轮美奂,花桥故而得名。
李灼昌带着我们穿过花桥村的大街小巷,似乎是到了村庄尽头,渐渐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记者看到两岸树木繁茂的花桥溪里,“花桥”静静地躺在那里,古老的桥身和不远处的现代新村颇显得格格不入。
所幸,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数十次大小修葺,古桥神韵依旧。桥身为三孔石桥,长约20米,桥面宽约2.5米,全部采用蛇蟠石,桥栏两边雕有两龙戏珠、麒麟送子、双狮抱球、骏马奔腾、喜鹊衔梅、凤穿牡丹等图案。看得出来,这确实称得上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据李灼昌介绍,桥已被列为三门县文保点,因为“花桥”美,常令人留恋忘返,一些文学爱好者曾写过不少赞美桥的文章。
站在古桥前,李灼昌感慨道:“这座桥见证了花桥几百年前的繁荣。花桥村曾经是港南地区的中心。”原来,花桥在明代就建制为镇,清同治四年(1865)花桥为临海县县丞署驻地。曾经的商贾云集、人声鼎沸为花桥堆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如今,尽管繁华早已不在,但民间艺术却越积越多、越积越深,成为该村引以为傲的资本。
一条龙传承几代梦
说到花桥,很少有人不提花桥龙灯。在青蟹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日,花桥龙灯总是最能吸引路人目光,而它正是花桥村民间艺术精华所在。有趣的是,除了村名,村里许多习俗都与建筑相关,传承几百年的花桥龙灯就与村内一座殿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殿宇叫五龙殿,深藏于村外侧的一角,我们来到这里时,它正静静地伫立在青山脚下,就像深藏在历史的皱褶里。站在殿门前,细细打量,和一般寺庙并无不同,但因为有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变得深沉起来。
看殿人叫陈大藏,今年已76岁,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告诉记者,南宋建炎年间,金军南侵,宋高宗弃城遁海,逃亡途中,在三门湾突遇风浪,幸得一群白鹤保驾护航,得以在花桥登陆去章安郡。为表彰白鹤护驾有功,宋高宗下旨在花桥建白鹤殿。建成后,时有五条彩龙盘旋上空,百姓称奇,改名为五龙殿,自此后的每年元宵,花桥村便分支派制作红、黄、青、绿、紫五条龙灯前往五龙殿朝拜,然后巡游于乡间,这就是龙灯的由来。
陈大藏的另一身份是“花桥龙灯”龙头制作者,他和林洪寿、郭世成、李金良、李明洪等几位老先生组成花桥龙灯的“金牌制作团队”。老人透露,龙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制作时没有专业艺人,全靠村民耳传口授,代代相承。他从12岁开始,就跟随村里老先生制作龙灯,至今已60余年,去年在县里元宵晚会惊艳亮相的“花桥大龙灯”,他也参与制作。
在花桥村,除去龙头需老先生制作外,五条彩龙龙身制作及配套的古亭、宫灯等分别由村里五房各自完成,各房又按每户制作一段龙身的规矩分至各家。“龙身制作也是很讲究的,里头有很大的学问。”陈大藏有些神秘地说道,按照规矩,如果家里婚嫁、考取功名者,龙身用红、黄等喜庆颜色制作,如果家有丧事,龙灯要用黑、白等素色制作。
由于材料和长度关系,花桥龙灯只能“迎”不能“舞”。与其他地方龙灯最大区别是五条龙灯同时出迎。龙分五色,分别为红、黄、青、绿、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不同方位,涵含四海一统,天下和合之意。最早,花桥龙灯迎龙活动源自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平安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六落灯,连续四夜举行迎龙活动,历代相承至今。现在,由于声名远播,每逢县内有大事、喜事发生,花桥龙灯也会应邀“出席”。
尽管依旧有人坚守,但在村里老一辈人看来,那是大不如昔。老一代传承人不断减少,中年人制作龙灯工艺水平下滑,尤其是大部分年青人价值取向转变,对这种传统迎龙活动热情减弱,花桥龙灯一度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所幸,经过多方努力,2007年花桥龙灯被省文化厅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将继续传承下去。“老祖宗的东西,总会有人继承的。”陈大藏老人高兴地说,他的孙子现今正学习制作龙灯。
一栋楼热闹一方土
花桥村有728户2200人,算得上一个大村,加上外地打工者,约有5000余人。和规模不对称的是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每年只有20余万元收入。尽管口袋不丰厚,但花桥村两委为文化事业投资却是大手笔。
2008年,在村集体经济十分困难情况下,村两委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90万元,在最繁华的地段建起了村文化俱乐部活动大楼,并投入20余万元添置各种设施。室内图书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室、美术室、影视播放室、棋牌室、台球室、乒乓室,等等一应俱全,室外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和休闲文化广场也是应有尽有。“硬设施”上去了,“软设备”也没落下。音乐、美术、民间龙舞、老年太极拳、女子腰鼓、木兰扇、门球、乒乓等多支文体活动队伍也相继建立。
有了文化俱乐部,有了文化队伍,各类文化活动自然也跟上来。如今,每逢节庆和传统节日,各种文娱活动就从没断过,而且每年有一次大型文体或民俗文化活动、每月有一次小型文体活动。“一到晚上,俱乐部内就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村民到这里开展他们各自喜好的活动。”李灼昌开心地告诉记者,当真是乡音笑声不绝于耳,外村的很多人还专门跑到这里来。
文化活动的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的各类矛盾,李灼昌笑着说,自从各种活动开展后,村里出现了可喜的“四多四少”的现象:村民参加健身休闲的人多了,参与迷信活动的人少了;参与文化娱乐的人多了,参加赌博的人少了;学习科技知识的人多了,懒散的人少了;为村发展建言献策的人多了,作“壁上观”的人少了。
告别花桥,蓦然回首,发现她尽管不再繁华,但却正以自己的方式吟唱着千百年来,祖先流传下来而富有深厚底蕴的文化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