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瑞人:根雕界的奇葩

上传时间:2009-11-19  浏览量:1840

    走进王瑞人家的客厅,眼前就出现一件件赏心悦目的根雕作品,或庄重、或清雅、或素朴……每件作品都有独特的神韵,这些作品不仅代表着王瑞人的成就,也寄托着他几十年的心血。

  今年67岁的王瑞人学习根雕其实很晚,直到40多岁才起步,可说是人到中年才学艺,只是偏偏能有大成,而雕刻的作品更是出手不凡,频频获省级、市级奖,成为我县根雕界的传奇。这与他早岁艰辛,不得已从事木匠活维持生计,有着密切关系。

  从小,王瑞人就展示出惊人天赋,无论是读书还是绘画都出类拔萃。1959年考上温师院,仅一年,因为国家政策调整,那一届学生全部肆业支农,他成为一名教师,此后因负担过重,教师微薄工资无法支撑全家生活,被迫当回农民。

  此时不过24岁的他已被生活逼上绝路,穷则思变,王瑞人寻思着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只是那年代师傅收徒弟,需收费,王瑞人身无分文,处处碰壁,求师苦无门。无奈之中,狠下一条心——自学,他到铁匠铺定做了一些凿子、锉刀、刻刀,自己当起雕刻师傅,拿妹夫的“花木床”做试验。

  没有师傅指点,就临摹别人的床;没有道具可用,就处处将就……凭借早年积累的点滴绘画知识,他硬是在几个月之后雕出了一张雅致的“花木床”,手艺水平也上来了,敢接活了。这年下半年,就有人请他雕花,第二年成为当地名木匠,许多人慕名而来拜师,他的生活条件也得到逐渐改善。在从事木匠活中学到的手艺,让他具备了深厚的雕刻水准,这为以后进行根雕创作打下扎实基础。

  因为文采出众,王瑞人在1985年被县志办招聘为编委,负责县志编印。摆脱了忙碌的木匠活,渐渐有了空闲,而此时县内逐渐兴盛起根雕创作,他也不例外地迷上了这门造型艺术,并很快在根雕上面展露自己的才气。

  同木雕作品不同,根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要尽量保持天然特色和神韵,对雕刻者而言要求更高,需围绕主题思想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从而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得到完美结合。雕,王瑞人是不怕的,难,则在于选材,为了选好材料,他往往整天钻进深山,到处寻觅千姿百态的根。一次,在山上找到一具重达140斤,长约1.5米左右的树根,非常适合根雕,但山高、路远、根大,背不得、拖不得、走不得,最后只能匍匐前行,爬了几公里,才叫了家人一起抬回家。

  由于雕刻功底扎实,起步比别人高,又愿意下苦功夫琢磨,王瑞人很快在根雕界崭露头角,在浙江省首届花卉博览会上,他的作品《寿星》、《麒麟送子》均获得特色产品奖。之后创作的作品《酒仙》在台州市“石梁”杯首届花卉盆景展览中获银奖。而在1990年,浙江省根艺研究会聘他为学术委员,成为研究会最早的会员之一。但凡他的作品参加比赛,均能获奖,尤其是在1992年浙江根艺精品大展中,他的《寿星》荣获银牌,这代表了台州市当时根雕的最高水平。

  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王瑞人把更多的心思用于文学创作,根雕作品没有了往年的数量,但却更精益求精,力求突破。而对于所取得的成绩,他却认为“如果没有早年艰辛和木匠生活的磨砺,不会有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