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道情 情洒丝弦
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原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故古时称“鱼鼓道情”,俗称“道情筒子”。
民间传说,道情戏乃是传自八仙里的张果老。因为他曾演唱“劝惜凡人”之曲,故而命名为“道情”。张果老身穿龙袍,手执道情筒,身上的龙袍映在道情筒上,闪闪发光,色彩十分华丽。因此,后人所制较为精细的道情筒,都画有金龙缠绕,再涂上一层透亮的油漆,以此表示张果老是道情的祖师。
又据有关道教史料记述,唱道情,起始于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相传刘伯温在侥幸避过朱元璋“炮轰功臣楼”这场生死劫难后,为摆脱“伴君如伴虎”的险境,用绣针刺瞎双眼,肩背皇帝御赐的画着龙身的道情鼓,流落民间献艺卖唱。后潜心修道,得道成仙。沿袭下来,唱道情就成了盲人的一种谋生手段。由此可见,道情戏根植于民间,是由劳动人民孕育而生的一种表演艺术。三门道情也不例外。
三门道情形成于清代,具体传承经过已无法考证。然晚清时期已广为流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花桥“佝手”师傅(左手残疾)为代表的一些民间艺人,独自或携妻带儿在三门各地走村串户演唱道情,卖艺谋生。每逢渔汛,即到健跳、浦坝等港口的渔船旁唱道情、讨黄鱼。60年代,文化部门把道情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搬上了舞台。文化革命后,基本消失。80年代后重新恢复。
三门道情,融曲艺、戏曲、音乐于一体,曲调丰富,自成一格。其曲目突出一个“情”字,情节生动、曲折,起伏跌宕。演唱内容多为传统故事或新编故事,篇幅有长有短。短小段子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小时,而长篇大书甚至要唱几昼夜。
道情用三门方言演唱,表演时以唱为主,并根据剧情需要适当穿插表白,以烘托气氛和效果。唱中夹白,似唱非唱,唱腔视故事中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妙趣横生,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主要曲目有《黄金满打仙岩》、《施义逃走》、《高郎织绸》等。其中《王金满打仙岩洞》地点,就在浬浦镇仙岩村。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民间艺人以唱道情谋生不复存在。随之,道情的传播范围逐渐缩少,三门道情仅偶尔出现在演出舞台上,传承濒危。2007年非遗普查后,三门道情被列为台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于去年申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