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鹤井田歌:农耕文化的挽歌

上传时间:2009-11-21  浏览量:2185

   

走近非遗

    作为有着悠久农业种植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农民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凭借着自身智慧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韵味的农耕文化,我县泗淋乡鹤井田歌集歌咏、吟唱于一体,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农耕文化。

  泗淋乡文化员陈为群告诉记者,田歌的产生有着必然性,当初劳作太辛苦,强度太大,为了消减困乏,舒缓情绪,有人就想出咏叹这个方式。此后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生活内容丰富、感情故事的复杂化,这些咏叹就逐渐演变成诗歌和民间小调,鹤井田歌就属后者,而在此后的传承过程中,它也就成为当地农民农业劳动的一种副产品和农村情感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鹤井田歌出现的最初年代,陈为群不甚清楚,只说据鹤井村的老人回忆,早在清朝的初年,村里就传唱这种朴素真挚、通俗易懂的歌曲,解放后在民间传唱较为广泛,现今村里传唱的农民则日渐减少。

  据他介绍,鹤井田歌是在捕鱼、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两句体、四句体、多句体的段式结构,除采取领合形式的部分曲目有规整性节奏外,其他一律为自由疏散的节奏节拍。大多曲调优美,旋律流畅,歌词有的唱一遍,有的唱数遍,整个曲子唱完往往需费一个多小时。

   “演唱场合非常随意,一般在每年的春耕插秧、耘田、耥田、夏日的乘凉、摇船、秋收的晒谷时演唱,地点或是田间、或是打谷场、或是农家门,不受场所限制。”陈为群透露,唱田歌的歌手都有即兴编唱的本事,唱法各有所宗。以单人独唱为主,也有以二人或三人、或五人、或七人、或九人等组成演唱形式,曲调极富江南水乡特色。常常穿插唱一些有趣的故事,或临时海阔天空地编一段有趣的故事,以取悦于劳作者和乡间村民,虽然无表演动作,极富童趣。

  由于是代代口耳相传,鹤井田歌保留并不是特别完整,目前保留下来的田歌主要有《思义与娇娘情会》、《六姑杯酒》、《思义逃走》、《三月耕田》、《劝苦》、《摸田草戏》、《十杯酒》、《四月拔秧种田》、《六月采花》、《八月怀孕流产》和《小勤申》等,歌曲演唱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传说,大多通俗易懂,为广大民众所熟知。

  陈为群表示,鹤井田歌唱的是农渔耕文化,歌唱的是农耕劳动的辛苦,农村生活的艰辛,农村贫富矛盾,还有农民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期望等等,是泗淋乡农渔耕文化的重要凸现,也是这一带农村昔日的生活写照。但随着社会发展,民歌演唱氛围逐步弱化,唱民歌的人逐渐减少,一批老民歌手也已去世,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