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桥剪纸:一剪之趣夺神功

上传时间:2010-01-14  浏览量:3076

    郭沫若有首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说的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唐时代,我国的民间妇女便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更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时令艺术。一到逢年过节,喜庆吉日,家家户户的门楣上、炕围上、顶棚上、窗户上、衣柜上、粮囤上、碗橱上、礼食上、农具上,连牲口厩里也不忘。户户村村都被装点得红红火火,漂漂亮亮。

  花桥剪纸亦如是。在花桥,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节日,每户人家都要以张贴各种大红纸花图案传统,以增添节庆氛围。

  剪纸的内容,或者是吉祥福祉的“连年有余”(莲花和大鱼),喜鹊登上梅梢的“喜上眉梢”;象征婚姻美满的“龙凤呈祥”、“福禄鸳鸯”;或者是祝寿的“耄耋富贵”(猫、蝶、牡丹)、“福寿双全”(蝠、桃、铜钱);或者是祈望子孙绵延的“石榴多子”、“松鼠葡萄”;企望致富的“财猪拱门”、“聚宝盆”、“摇钱树”……还有热爱乡土,赞美生产劳动的:“男耕女织”、“放牛牧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花鸟虫鱼”以及美丽神话、戏曲英雄等等。

  剪纸的道具,则除了各色的彩纸,一般只需一把小剪刀,有些职业艺人还会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也就是“刻纸”。剪纸者在心中打好腹稿,将彩色纸折叠(二折或四折),用剪刀裁剪,剪后打开彩色纸,一幅对称均匀,栩栩如生的图案便完成了。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的传统工艺品,向来都是大娘、大嫂、大妹子们的巧手之作。千百年以来,其传承途径全凭传、帮、带加上个人悟性,代代传承,相延至今。

  花桥剪纸的代表人物,花桥村村民张小娥(现年70岁),便是如此。据她介绍,在清朝,她的外祖母等人便已从事剪纸手艺,上世纪四十年代,她又随母学习剪纸艺术,并以剪窗花,鞋花等为业。学习时,全凭心记,凭腹稿制作,无现样可照。现在,她又把这门技艺传给女儿李云月,孙女李雪燕。

  但同样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穿着花鞋之类的女性已寥寥无几,张小娥精剪的纸花,大多时候只能作为馈赠亲友,修性养心的艺术品。虽然张小娥也曾教过自己女儿,孙女等人,但现在下一辈子几乎失传,抢救保护已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