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在墙上的风情———访三门文化馆馆长梅军
县文化馆长、美协主席梅军应路桥区图书馆、南官书院的邀请于前往路桥“南官书院”的“南官文化大讲堂”举行“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品读”讲座并接受了《今日路桥》记者林蓓蕾的专题采访。
记者:梅馆长您好,欢迎您给我们带来的《凝固之美———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品读》讲座。在浙江省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三门石窗被列其中,作为三门县传统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奇葩,这些造型多样、雕琢精致、图案丰富、寓意深远的石窗,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您能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梅军:好的。要了解三门石窗艺术,先了解它的起源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三门石窗俗称“石花窗”、“石漏窗”,是三门湾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普遍使用的镂空雕花石窗。因起源于三门湾畔,故而称之“三门石窗”。作为三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着特有的客观自然因素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三门先人大多逐水而居,沿海、临港一带村落棋布。因风盛雨沛,空气湿润,木质构件易受腐蚀,故而民居建筑外墙、房壁下部多用以石块、石板,于是,以采光、通风为目的,兼具耐用、防盗、防火等功能的石窗也就应运而生。蛇蟠石又为三门石窗的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蛇蟠岛为三门近陆岛屿,因形似蛇蟠而得名,岛上盛产的江南名石,是建筑装饰的良好材料。蛇蟠历史悠久,据考证,岛内遗有多类新石器时期的工具。唐时,蛇蟠石已得开采,用于民居建筑及古墓构件。宋时,朝廷大兴“花石纲”,州县效仿,蛇蟠石一时风靡。三门石窗与木雕窗、砖雕窗同时用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并逐渐形成规模。因采石留下千余个奇异的洞窟(俗称石仓),所以蛇蟠岛又有“千洞岛”之美称。
在明、清时期,三门石窗已达鼎盛,其产品远销苏、沪、杭、闽、瓯等地及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现在上海城隍庙、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及乡村古民居,随处可见它的踪影。
记者:如此说来,石窗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生活当中了。现在,那些简易镂凿的石窗在许多地方也随处可见,不知三门石窗与其相比,有着怎样的显著特征?
梅军:是的。石窗在铁器时代便已经出现,但是精心雕琢有着丰富人文内涵并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石窗,是发端和成熟于三门。三门石窗制作工艺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积累,工艺日臻成熟,它的特征有三。
首先,它形成了造型及布局的固有模式。三门石窗从形制上分为竖长方形、横长方形(包括半道窗)、正方形、圆形、菱形、扇形、双连窗等,以大众熟悉的几何形图案凸现美学意义,达到雅俗和谐的统一。从题材上分为几何纹、铜线纹、一根藤纹、花草纹、龙凤纹、文字纹、人物纹、八宝纹、动物纹等九大类。
其次,它形成了一整套特制工具、特定雕刻方法和特有的工艺特点。三门石窗制作可分采板、打磨、画样、上样、雕刻、镂空、修光六道基本工序。
最后,它还形成了专业雕刻工匠队伍。明清时期,三门有许多“细石工”,他们区别于采岩、砌墙的粗石匠,专门从事石头雕花,部分工匠则专业雕刻石窗。他们的从业方式有两种:一为外出者,受雇主邀请上门制作,管吃住,按工计酬。据统计,三门外出的“细石工”最盛时仅海游地区就有近百人,足迹遍布新昌、宁波、温州、福建、江西等地。二为制作石窗兼做石础、坟茔构件的作坊 “细石工”。仅蛇盘“石行”当年雕窗工匠就有数百人。《三门县志》载有石雕艺人张宗足的传记,鼎盛时期制作石窗的能工巧匠数以千计。
石窗设计人员分两类,一类为“细石工”名师,另一为文人墨客。石窗图案多为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吉祥如意、福禄寿禧等,题材广泛,或借鉴民间木雕工艺,或来源于典故史籍,或来自民间传说。经过长期积累,“细石工”师傅都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窗花范本。从事石窗雕琢的能工巧匠代有传人,传承方式为家族式和师徒相授两种。
记者:看来,三门石窗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在制作上具有极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内容题材也是极为丰富的,那么它的主要工艺特点又有哪些呢?
梅军:三门石窗运用了多种技法并施兼用的石雕工艺,它综合了浅浮雕、浮雕、深雕、半圆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手法雕琢而成,雕刻艺术充分体现其中并结合石材特性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起地、钻眼、镂挖、刻线、打磨技术。
它的形制和窗花实现了实用和审美的统一。石窗造型大多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2,符合造型艺术中被称为最佳黄金分割比律,是数学、艺术和哲理的绝妙结合,还有圆形、菱形、扇形等,使内容与形式和谐协调、舒适悦目。以线条为基本美术元素的窗花实现了窗面的半去半留,保证了采光、通风和承重。在线条的各种艺术处理及与小面积块面的组合中,注入寓意深远的特定文化内容,既形成了石窗艺术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展现了艺术内涵的丰富性。使实用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此外,它的窗花题材是丰富多样的,汇集了各种民族民间文化,也从侧面反映儒、道、释三教的民间信仰。同时,也集中表现了民俗文化的特点。“吉祥安康”、“状元及第”、”世代封侯”是历代百姓的愿望,三门石窗则高度集中地表达了这一内容。
记者:梅馆长,经过您的解说,我们才了解到,通过那些能工巧匠们的心手之间,各种生命形态之美才得以凝固成一扇扇石窗,才能让我们坦然地走进历史,阅读人类和石头的故事,张望到昔日的文明。您再跟我们讲讲,三门石窗有着怎样的民俗文学价值?
梅军:三门石窗是三门湾历史文化的鲜活身影,其中蕴涵着三门人民高超的石雕技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愿望。它是在有了铁器工具之后漫长历史中,三门人民发明并不断完善的石材窗棂工艺结晶。不同于那些制作、应用上只涉及特定阶层或少数群体的传统工艺,三门石窗由底层劳动者创造,广泛应用于普通百姓和各阶层生活,从创造至成熟始终在民间。因此,有着极高的民俗文化学价值。
三门石窗有的朴拙、粗犷,有的精细、考究,是研究不同家庭个体经济状况、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或文化趣味的教科书。三门石窗不同的形制、不同的窗花应用于不同的建筑、不同的部位,是了解三门湾地域建筑文化的窗口,三门石窗在各地被广泛应用,也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三门石窗的窗花题材,广泛记录了民间百姓的宗教信仰、生活理想、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更是解读三门湾人文风貌,研究三门湾地域民俗文化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所表现的高雅与俚俗同在,儒、道、释三家共存,彰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民间水乳交融,互为贯通,体现了三门湾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记者:这期访谈,透过石窗,我们看到了三门地域极具特色的灿烂历史文化,当然,想要更详细地了解三门石窗艺术文化,恐怕要到周日的讲座上了,我们期待着您的讲座,并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新闻来源】今日路桥 记者 林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