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艺术重放光彩
上传时间:2007-06-03 浏览量:4495
高同生
在辽阔的东海之滨有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县城——三门。它像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金色的海岸线;它更像一位披着神秘轻纱的仙女,伫立在充满梦幻和吉祥的湫水山巅。
三门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间艺术活动十分广泛,代代相传,历数百年而不衰。逢年过节,各乡各村的农民都要舞狮、舞龙、扛抬阁、迎古亭、迎五兽……以祭祀祖先,以祈求幸福。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群众自娱自乐性的文化活动虽因种种缘故时断时续,终究还是顺应人民的意志,顽强地延续至今。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战略中,民间艺术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作为它的载体而大放异彩,其规模和影响大大超过了古时候的庙会。
三门比较有影响的几项民间艺术活动是亭旁镇的“杨家板龙”、高枧乡的“古亭”、海游镇的“五兽”、“龙凤船”、珠岙的“车灯”、“采茶舞”、涅浦镇的“跳马灯”、花桥镇的“龙灯”和“迎骆驼”等等。
“杨家板龙”始于明隆庆初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杨家板龙的制作与一般龙灯不同,它是将用竹篾制成的一段龙身固定在长1.5米、宽0.3米的木板上,一段一段地连接成长龙,故称“板龙”。按照习俗,不论家境好坏,每家每户都要制作一段龙身。有钱人家会把龙身装饰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贫穷人家不甘落后,好歹也要花钱将它精心打扮一翻。所以连接成的长长板龙,色彩艳丽、光彩照人。待到夜幕将临、华灯初上时,开亮按在龙身内的电灯(古时用蜡烛),数百米长的板龙霎时间放射出万丈光芒,顿时,十里长街流光溢彩,蔚为壮观。去年,杨家板龙的长度达到414米,大大超过了英国《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中所载的“新加坡龙(130米)”和云南施甸县的保场龙(180米)”,因而,上海吉尼斯总部称其为“最长的龙”,入编《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相传高枧村的先人为展示其家业丰殷,族中发达。嘱其五个儿子精制《古亭》,用上好木材制成高宅广厦模型,高约两米,上有楼台亭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男女老幼嬉戏其间,一派人丁兴旺的景象。《古亭》制作讲究精巧逼真,人物、景致、飞禽、走兽,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以精雕细刻者为上品。可以说,《古亭》乃其家族的一个缩影。每逢庆典,各房各户都要将《古亭》抬出来展示。《古亭》常与《抬阁》、《五兽》等穿插于游行的民间艺术表演队伍中,在七彩人群的簇拥下,更显得雍荣华贵。
《五兽》一般是指白象、狮子、麒麟、犀牛和鹿。海游风俗则加上了“三不象”(即龙的头,麒麟的身体,狮子的尾巴),以示其威武雄壮,保家安民之意。其它动物则都是吉祥物,如“麒麟送子”等等。《五兽》一般与《古亭》、《抬阁》等穿插于丰收庆典的民间艺术表演队伍中。海游风俗,《五兽》出行,一般以“头牌”开道,以示威武。“头牌”以各式牌坊和五彩旌旗为前导,伴以鼓乐,类似现代的仪仗队。
说到“抬阁”,则是杨家板龙、高枧古亭和海游五兽等迎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所谓“抬阁”,是把装扮成古代人物的小孩固定在一个木架上,由大人抬着游行。如今已不“抬”了,改成汽车了。抬阁的诱人之处在于穿着古代服饰的小孩不是一般的坐着站着,而是腾悬在空中。如孙悟空单腿立在树梢上、观世音落在云端等,其实是将小孩绑在一根钢筋上,当然,聪明的设计者不会让观众看出破绽,这就是抬阁中被称为“发”的技巧。一“扛”抬阁有三五个人物,表演一个戏剧场面,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娘子盗仙草”、“红楼梦宝黛相会”等等,一般说,
每一支游行队伍都会有几扛抬阁,去年,杨家板龙出迎时,其抬阁有十多扛。
再说花桥《迎骆驼》的来历——花桥镇两头门村原来有个铁场庙,供奉的神主叫董仁书,这个董仁书曾在朝廷当过太子师,他告老回乡时,以骆驼载物回归故里,骆驼因气候不适死去。适逢当年花桥大旱,粮食歉收,村民以为是骆驼作祟,于是制作骆驼设坛祭祀,乞求平安。据说,与花桥相近的关头芝岙村、山场五柱村和姑嫂臼村,亦有迎骆驼的风俗。
《马灯》又称《跳马灯》,为逢年过节民间艺人的表演艺术形式。以竹篾扎马状,拦腰分两段,糊上彩布,分缚人身前后,马颈处有弹性,能上下活动。舞者都扮演古代人物故事,如“关公千里送京娘”、“裴云庆解粮”等,舞动时走各式方阵,伴唱平调戏和马上歌。大都在村口、道地表演,有时也穿插于民间艺术游行队伍。
珠岙石马的“采茶”是一种融民间歌舞、花鼓、曲艺说唱和戏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以一群少女围绕着“茶芯”歌唱舞蹈来展示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
三门的民间艺术除了上述几项外,最具特色的还数三门石窗。
三门的雕花石窗大都镶嵌在建筑物的外墙,这些石窗既有通风、采光、防盗、防火的作用,又有美化墙面的装饰作用。三门的建筑保留了沿海地区粗犷豪放、简朴实用的特点,又融入了江南园林精巧细致的风格,比较注重装饰之华丽,雕镂之精美,集木雕、砖雕、石雕于一堂,讲究艺术品位,将深刻的儒学伦理寄寓其中。
三门石窗采用浮雕、圆雕、透雕、镂雕等手法雕琢而成。图案多为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人物故事。在这些图案中,高雅与俚俗同在,儒、道、释三家共存,显示了中国文化特有包容性,让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民间水乳交融,互为贯通,从而形成了了独特的三门湾民俗文化。
为了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批有识之士早在十多年前就着手进行实物搜集和资料拍摄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县就出版了中《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三门卷》,其中有9首民歌入选国家卷,80多首入选浙江省卷。民间舞蹈《缠足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创作作品入选浙江省卷。今年,我县成立了“民间艺术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全面开展了普查工作。《三门石窗》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上报审批。
保护文化遗产和繁荣民间艺术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事工程。因为它在当代仍有着很高的学术、艺术和社会价值。通过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可以了解三门湾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等课题研究提供历史的佐证。民间艺术活动中,把文学、戏剧、美术和建筑高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是凝聚着历史文化深刻内涵的艺术品。无论是从前还是当代,仍然有很高的文学意义和艺术审美价值。我们相信,民间艺术这朵奇葩必将在新时代里重放光彩、再现辉煌!